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布會 | 新聞人物

日本大地震劫難警示錄

時間:2011-03-24 09:09   來源:新華網

  3月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的日本北部宮城縣仙臺郊區的景象。 新華社/路透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萬天豐分析說,二戰後日本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許多工業設施集中在了東海岸,就在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填海造地後修建的防波堤比較矮,普遍只有3至5米高,對抵禦這次海嘯作用有限,以致損失慘重。

  防災意識超強、防災預案完備、防災機制成熟、防災資源充足,這是外界對日本的普遍評價。但此次日本大劫難,卻打開了防波堤的缺口,深深地刺痛著人們的心。“此次日本劫難,絕大多數民眾喪生于次生的海嘯之中,而不是原發的地震災害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醒,”萬天豐說。

  自然災害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越來越呈現出復合型的特點。地震引發猛烈的海嘯,洪水生成橫暴的泥石流,幹旱造就漫漫的沙地……連鎖反應的災害中,常常是次生的災害更加可怕。這迫使人類更加深入把握災害的脾性,在預防災害時作出更加科學、更加係統、更具戰略眼光的安排。

  “日本的災難警示人類,千萬不要相信固若金湯的神話,要保持憂患意識。預防災害,應該當作發展的重要前提,寧可超前一些。就中國而言,‘十二五’規劃突出建設防災減災體係,要求不同主管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統籌係統安排防災減災的工作。既要考慮當地主要災害,又要重視次生災害。比如在地震、洪水多發的山區,必須考慮防治泥石流和滑坡。這是安全發展的要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地震尚未平息,海嘯沒有退去,核泄漏的陰雲又騰空而起。全世界都在屏息關注,紛紛伸出援手。日本大劫難發生以來,無論是災害影響還是災害救援,都超越了國界。

  日本“3·11”地震發生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致電日本天皇,祝願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難,重建家園。隨後,又前往日本駐華使館,吊唁地震遇難者,表達誠摯慰問。溫家寶總理也向日本首相致電表示慰問。中國在第一時間向日本派出國際救援隊。此外,中國政府還向日本提供了價值3000萬元人民幣的救災物資和2萬噸燃油。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