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大地震會“震出”俄日關係的“新面貌”嗎?

時間:2011-03-18 14: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日本大地震的陰影還未散去,世界各國和各國際組織都毫無例外地對災難中的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災難面前,人間大愛讓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恩怨被暫時擱置在一邊。

  就在大地震前,俄羅斯與日本圍繞領土問題的爭吵還在持續升溫。統一俄羅斯黨下屬的“青年近衛軍”組織還在積極籌劃3月中下旬對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的“登島行動”,以期再次以“青年的名義”向日本宣示俄羅斯對這塊領土的主權。

  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俄日之間被熱炒的領土之爭戛然而止、瞬間冷卻。3月14日,“青年近衛軍”領導層對外證實,該組織已取消原定於3月的“登島行動”。該組織的新聞發言人稱:“鋻於日本民眾目前面臨的悲劇,我們決定取消這次行動。而且,我們近期不準備組織任何對日的抗議示威活動。”

  本報記者發現,日本大地震後不久,已有俄羅斯民眾自發來到日本駐俄羅斯使館門前,默默地在這裡輕輕地留下鮮花、紙鶴和蠟燭等物品,以表達對日本大地震逝者的哀思。而就在幾天前,這裡還有示威的俄羅斯民眾,要求日方徹查東京示威民眾侮辱俄羅斯國旗事件。同一地點,但氣氛卻有天壤之別。3月14日,俄外長拉伕羅夫在赴巴黎參加八國集團外長會晤之前也特地趕到日本駐俄使館獻花,並在弔唁簿上留言。3月15日,拉伕羅夫又利用出席八國集團外長會晤之機單獨與日本新任外相松本剛明會見,再次強調:“俄準備向日本政府提供一切形式的幫助,以協助日本共同應對地震所産生的災難性後果。”

  如果説大地震讓俄日民眾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緩和,那麼俄官方在大地震後對日本官方表現出來的支援和幫助,也似乎讓人忘卻了已持續了幾個月的“俄日口水戰”。

  在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于3月11日就向日本首相菅直人發去慰問電稱:“我帶著內心的痛楚了解到日本遭受自然災害的消息——強烈的地震與海嘯奪取了人的生命,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請向遇難者家庭傳達懇切慰問,向傷者傳達鼓勵之辭。俄羅斯願意向日本提供必要幫助以克服悲劇的影響。”細心人發現,梅德韋傑夫對菅直人慰問的聲音甚至快於奧巴馬。

  隨後,梅德韋傑夫又于3月12日通過個人微博對日本民眾表示慰問。3月14日,梅德韋傑夫主動給菅直人打電話,表達對日本政府的支援。此次通話後,梅德韋傑夫馬上會見政府副總理謝欽,聽取俄對日能源援助的情況彙報。對梅德韋傑夫這一系列舉動,俄羅斯媒體稱,俄高層在日本大地震後的快速反應,有如“911”恐怖事件拉緊俄美關係和斯摩棱斯克空難讓俄波關係轉圜一樣,旨在改善俄日關係。

  俄政府總理普京也于3月12日和15日先後兩次召開專門會議,聽取俄政府各部門對日本大地震後果的評估,並親自部署對日援助問題。據悉,俄羅斯將於今年4月和5月每月多向日本出口10萬噸液化天然氣。此外,俄還表示有能力在2011年內向日本多出口50萬噸液化天然氣和300萬~400萬噸煤炭。鋻於日本因核電站關閉出現的電力不足問題,俄羅斯最近準備從遠東向日本調配大約6000兆瓦的電能。可以説,俄羅斯此時對日本擴大能源和電力的出口,意味著對日本政府和民眾的“雪中送炭”。

  此外,在日本發生大地震的第一時間,俄羅斯緊急情況部就提出對日本進行援助的提議,但日本似乎還是有些“瞻前顧後”。不過,在經過一兩天的琢磨後,日本最終同意俄救援隊赴日本災區協助救災。目前,共有79名俄羅斯救援人員在日本開展救援活動。俄救援隊配有4輛救援車、搜索設備和液壓工具,還有在災區獨立工作兩周所必需的物品:柴油發電機、食品、飲用水、藥品和通訊設備等。此外,俄相關核安全專家也準備對日本應對核泄漏事故提供一切形式的幫助。3月15日,日本駐俄大使河野雅治親自來到俄緊急情況部,代表日本政府表示對俄救援隊的感謝。

  對於俄羅斯對日本全方位的“救災外交”,俄外交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交官稱:“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日本人解決難題,我們並沒有什麼務實的目的。不過,我們認為,這一切將為俄日關係帶來新的氛圍。”

  分析人士指出,去年9月,俄總統梅德韋傑夫高調登上南千島群島,勾起了俄日之間一直雪藏的歷史恩怨。今年3月,俄又“盡棄前嫌”,主動對日本進行全方面援助,把歷史恩怨暫放一邊。雖然“救災外交”並不能讓俄日之間的領土問題隨之化解,但這一系列靈活多變的對日外交“組合拳”,也充分體現了俄羅斯對日本外交的靈活性和主動性。不過,一位俄羅斯外交官昨天對本報記者強調:“不要對我們對日本的救災行動做過多解讀。這是人類的災難,我們只做了應該做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