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德國政府正視現實 阿富汗問題現終結曙光

時間:2010-12-24 1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德國飽受非議的阿富汗駐軍問題,隨著年底前政府決定撤軍而有了終結的希望。對德國政府來説,承認阿富汗是一場戰爭並決定退出,是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

  希特勒和二戰時期的沉重歷史,以及戰後去軍事化到重建國防軍的歷程,使國防問題成為德國政治中一個非常敏感的區域。戰後的幾十年裏,所有德國參與的國際維和行動在本國都進行過合法性辯論。許多德國公民在談到向外派兵時,立刻會想到德國士兵又要捲入戰爭,總有許多疑慮和不快,儘管這些行動只是為了國際間的和平穩定。

  公眾輿論的這種導向至今都在影響著德國政治家,歷屆政府在對待德國國防軍參與在外維和問題上一貫小心謹慎。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二戰已經結束40多年,國防軍才第一次有了向外派兵的經歷。繼1991年海軍在波斯灣的排雷行動,以及1993年在柬埔寨的醫療活動之後,從索馬利亞到巴爾幹,國防軍參與的國際維和行動日益頻繁,並且一次比一次危險。由於這些行動和對外武裝力量有關,國內反對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在向阿富汗派駐國防軍的問題上,歷屆政府所做的不是向民眾作直截了當地解釋,而是儘量掩飾這個行動與戰爭有關的殘酷現實。施羅德政府時期對此所用名詞是“和平使命”,默克爾政府最先説“投入兵力以維持穩定”,後期又説是“幫助建立民主制度”、“為當地百姓尋找水源”、“為女孩子建立學校”。隨著國防軍士兵陣亡人數連年上升,那些對阿富汗駐軍的輕描淡寫終於變得難以自圓其説。公共輿論一直在問:阿富汗充斥著鮮血的局勢是不是戰爭,德國人參與其中是否正當?

  但自2001年阿富汗維和行動以來,“戰爭”這個詞彙一直為德國政治家們所避諱。直至今年4月,在悼念阿富汗犧牲士兵的一次儀式上,國防部長古藤貝格發言時説:“我們週五在昆都士經歷的事情(指士兵遭襲喪生),明白人都會説這是一場戰爭。我也要這麼説。”國防部長説出了這個敏感詞彙,表明這些士兵不是死在尋找水源或者建設學校的和平工作中,而是被襲擊或者是在與塔利班的戰鬥中喪生,這讓公共輿論對於駐軍阿富汗是否正當的討論更加激烈。

  終於,在今年耶誕節對阿富汗駐軍的慰問之旅中,總理默克爾説出了這樣的話:“如果關心一下我們的戰士所處的現實,那麼在昆都士地區,他們真的處於戰鬥中,就象在戰爭中那樣。我認為,這個名詞應該被説出來。”默克爾的這番話讓政治語言接近現實,讓阿富汗變成戰爭的代名詞,也為政府未來的撤軍行動做了鋪墊。就在默克爾的“戰爭之説”公開之後,一項調查表明,有將近70%的德國公民希望儘快撤軍。

  阿富汗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戰爭,為了維護這個國家的安全,9年來北約士兵付出了血的代價,僅今年一年北約陣亡士兵就達700余人。而維和部隊的工作,顯然並沒有被阿富汗民眾認可,調查顯示阿富汗民眾對西方軍隊的所作所為感到失望。撤軍並將內部事務交給阿富汗人自己管理,將是德國或者是北約唯一的出路。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