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領導人決定,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在歐盟峰會上討論外交政策將成為慣常做法,以對可預知重大事件及早確定“戰略方向”。此外,正在籌組中的歐盟“外交署”也被要求日後處理對外關係時要有更多戰略眼光和協調能力。
會議結論還提到,當今世界權力格局迅速變化,歐洲面臨諸多全球性挑戰,需要國際協調應對。持續至今的金融危機表明,歐洲人的福祉、安全都與外部世界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新興經濟體及其世界觀和價值觀均對歐洲的國際環境産生影響。面對持續涌現的各類全球性挑戰,歐盟現有的外交政策難以有效應對,深化與大國的合作“刻不容緩”。
今年以來,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以及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在不同場合均表達了對國際格局演變的關注和思索。他們一再強調,世界權力迅速向新興大國轉移,尤其是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凸顯了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的重要性,歐盟必須慎重思考如何與它們更好地合作,如何重新界定和有效捍衛自身的利益,如何在全球事務中發揮與其經濟地位相適應的政治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歐盟醞釀調整外交政策凸顯了其政治雄心。隨著歐盟政治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特別是去年12月《裏斯本條約》的生效,歐盟反覆強調對外“用一個聲音説話”,以顯示內部的凝聚力和確保對外政策的連貫性和一致性,進而謀求對國際事務更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為此,歐盟採取了一系列外交舉措,包括強化與美國的跨大西洋合作,推動歐俄關係由寒趨暖,謀求與日本相互借重,在中東和北非拓展地緣戰略影響,注重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合作等等。正如范龍佩14日在致歐盟各成員國首腦的一封邀請信中所指出,歐盟要成為全球“響噹噹的角色”,理應擁有與5億多人口規模和佔世界GDP總量20%以上的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可見,歐盟已然把“政治巨人”作為其孜孜以求的目標。(記者 何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