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美關係怪圈實質:美“接觸加遏制”方針未變

時間:2010-05-17 15:35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要解答中美關係為何總是跳不出時好時壞、跌宕起伏怪圈的問題,需要了解中美關係的基本性質及其發展軌跡。1979年1月中美建交後,31年來兩國關係的發展迂迴曲折,沿著一條鬥爭、摩擦與交往、合作並存或相互交叉的軌跡前進。這也將是今後30年中美關係發展的基本軌跡。

  中美關係的兩面性 

 

  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哈裏哈丁在《美國和中國:1972年以來脆弱的關係》一書中,把中美關係定性為“非敵非友”。哈丁解釋説,這是因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在國內事務中既不實行多元化,也不實行極權化;既進行富有意義的經濟改革,又不完全採納資本主義或放任自由的經濟理論”。

  中國學者則更願意用中美關係的“兩面性”來定義中美關係的性質。這就是兩國在國際、地區和雙邊事務中既有接觸、交往、對話與合作,也有矛盾、分歧、鬥爭和對抗。這種兩面性將延續相當長時間。

  中美關係兩面性的性質是由兩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地緣政治、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等因素決定的。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中美關係發展的基本軌跡,決定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長期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中美難以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

  兩國政治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對立、戰略目標不同構成了兩國間的結構性矛盾,美國始終沒有放棄改變中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意圖。至於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利益方面,兩國既有共同利益,又充滿矛盾和衝突。兩國在維護地區和全球穩定方面以及在應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全球性金融危機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全球性挑戰問題上的共同利益是主要的,在雙邊經貿關係上的利益更是日益增多,不斷擴展。但另一方面,兩國在如何對待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和方式上又存在不少分歧和矛盾。

  “接觸加遏制”戰略

  儘管冷戰結束以來歷屆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變換了多種説法,但始終沒有離開冷戰結束後克林頓時期制定的“接觸加遏制”的基本思路和戰略方針。

  這種“接觸加遏制”戰略方針的具體體現是:在政治和外交上,一方面保持和深化各個層次和各種級別的接觸,特別是兩國高層交往日益頻繁;另一方面,又在人權、宗教、司法制度等多個方面不斷攻擊中國的社會制度,並且利用國際組織、國際條約和國際會議等各種場合和各種方式對中國施壓,約束中國的行為。在經濟上,一方面,努力發展兩國經貿關係,謀取大量實際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利用人民幣匯率、智慧財産權、禁止對華出口高新技術等措施,制約中國的發展。在安全問題上,一方面,要求中國在反恐、防止核擴散(包括朝核問題和伊核問題)、打擊跨國犯罪等領域給予合作和配合;另一方面,又將中國視為“最大潛在對手”,不斷散步“中國威脅論”,在中國周圍地區加強軍事部署、加強對付以中國為主的軍事同盟,同時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臺出售先進武器,並插手西藏、新疆問題,破壞中國穩定。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一方面,大力發展與中國文化交往,促進相互了解和促進兩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另一方面,又利用學術交流、非政府組織和跨國公司等渠道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回顧中美關係的經歷,兩國間每次出現摩擦、矛盾幾乎都是由美國首先挑起的,是美國推行“接觸加遏制”戰略的結果。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十分重視發展與美國的關係,從未做過一件有損於美國主權和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

  認識中美關係的性質

  現在有一種看法,認為“中美之間共同利益大於分歧,因此,雖然存在分歧和摩擦,但沒有根本的對立和矛盾。”這種觀點不符合中美關係的實際和性質。中美共同利益和合作的領域及範圍,特別是在經貿、科技和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挑戰方面,確實在不斷增多和擴展。但中美之間的一些主要矛盾,如臺灣問題、西藏和新疆問題、人權和意識形態問題等,都不是一般性的分歧和矛盾,雖然領域不如前者多,範圍也不如前者廣,但它們是根本性的,涉及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主權、國家的核心利益和穩定。

  還有一種看法是“只要中美共同利益不斷增多、經濟關係日益密切,兩國互信就會不斷增加,矛盾和摩擦也將逐漸減少”。只要雙方有著發展良好關係的願望並共同作出努力,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首先是雙方應從戰略和長遠利益的高度看待和發展兩國關係,恪守互不干涉內政的國際準則。這是中方一貫的主張,沒有任何困難。主要的障礙在美國方面。其次,加強接觸,增進相互了解。除了繼續加強高層和政府間交往外,要加強民間往來。要更好地發揮兩國媒體和智庫的仲介作用。再有,要減少意識形態對立,通過平等協商和對話解決分歧。同時,經貿關係上要貫徹平等互利,不能動輒使用制裁等手段壓制對方;在不損害各自基本原則和重大利益的前提下,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協作和相互配合。

  中美關係這種“兩面性”的性質將在今後相當長時期記憶體在下去,因此,兩國關係矛盾、摩擦和分歧與接觸、對話和合作並存的軌跡也將長期存在下去,這種時好時壞的狀態應視為一種常態。□(作者為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