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奧巴馬外交洗牌一年 “巧實力”難掩強權意圖

時間:2010-01-18 12:56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對外政策雖有進展卻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美面臨的戰略困境沒有明顯改善

  2010年1月20日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執政一週年。這一年來,奧巴馬政府為扭轉內憂外患的戰略困境,以“巧實力”外交理念為指導,對美對外政策進行重大調整,適度收斂擴張鋒芒,更加重視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宣示美國對外政策進入一個以接觸合作、穩健務實為主基調的新階段。

  不過,在外界看來,奧巴馬政府對外政策雖有進展卻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美面臨的戰略困境沒有明顯改善,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所加深。

  外交新政指向

  奧巴馬政府基於對“布希主義”的深刻反思和對美現實處境的重新認識,過去一年間對美對外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既著眼現實威脅,更注重長遠發展。

  其一,大幅提升經濟安全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全力遏制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深化。奧巴馬上臺之時,美正深陷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奧巴馬將金融危機及其地緣政治影響列為美“首要安全關切”,對外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遏制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深化,其中包括推動召開了兩次G20金融峰會,呼籲國際社會在刺激經濟發展、加強金融監管方面與美國協調行動;提出經濟“均衡增長”策略,敦促其他國家向美國開放市場。

  其二,推出軍事打擊與經濟援助相結合的“雙軌”反恐戰略,力圖重點打贏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奧巴馬在反恐問題上汲取伊戰教訓,緊緊圍繞“充足的資源”和“有限的目標”做文章。反恐定位從“全球反恐戰爭”轉向“海外緊急軍事行動”,認為“全球反恐戰爭”的提法誇大了“基地”組織的影響範圍;反恐重心從伊拉克轉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逐步從伊撤軍的同時,加大對阿反恐投入,先後兩次宣佈向阿增兵共計5.2萬人;反恐目標從“突出民主”轉向“強調安全”,將阿戰目標確定為“瓦解、剷除和擊敗”盤踞在阿、巴境內的基地組織及其極端主義同夥,確保美不再遭受恐怖襲擊;反恐手段從“軍事為主”轉向“多管齊下”,強調發揮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軟實力”的作用。

  其三,摒棄“單邊黷武”的外交政策,希望構建“全面接觸”的新型國際關係。奧巴馬稱,“美準備通過言辭和行動,開闢與全世界進行接觸的新時代”。與傳統盟國加強合作,努力恢復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強化與日、韓的同盟關係;與“新興大國”進行協調,重啟美俄關係,提升中美關係,深化美印“戰略夥伴關係”;與“敵對國家”開展對話,頻頻向敘利亞、古巴、委內瑞拉、蘇丹、緬甸等國伸出“橄欖枝”,尋求通過“坦誠對話”和“切實行動”,緩和敵對關係。

  其四,廣泛參與解決全球性熱點問題,努力重塑美國際形象和“領導地位”。奧巴馬一改布希政府在國際事務中恣意妄為的“牛仔作風”,努力向世人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努力推進軍控和防擴散進程,高調提出“無核武器世界”倡議,提議召開全球核安全峰會,推動解決朝核、伊核問題;積極參與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重返《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推動建立“後京都體制”;將發展提升至美對外戰略的核心支柱地位,提出美將幫助更多經濟體加入全球貿易體系,支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讓所有人都享有發展機會”。

  “巧實力”難掩強權意圖

  奧巴馬對外政策既是在美國實力相對下降情況下的無奈選擇,也是適應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現實反應。奧巴馬上臺之時,美國在“兩場戰爭”和“一場危機”的雙重打擊下,陷入自冷戰結束以來最為困難的局面。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恐怖主義、氣候變化、能源短缺、疾病傳播等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任何國家,無論其多強大,都無力單獨應對這些挑戰。”可以説,奧巴馬對外政策是美國實力相對下降和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然産物,也與民主黨強調對話接觸、重視多邊合作的外交理念一脈相承。

  奧巴馬高調推出的“巧實力”外交理念,不過是給美國傳統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罩上了一件新外衣。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是“巧實力”外交理念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她稱,美將領導一種將“原則性和實用主義相結合”的“巧實力”外交,“即面對每種情況,在外交、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等所有政策工具中,選擇正確的工具或組合”。“巧實力”外交理念強調要把外交置於武力之上,盡可能通過“接觸、傾聽和對話”,找到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的解決辦法,但“巧實力”不等於軟實力。希拉裏揚言,美強調外交不能被視為軟弱的表現,“如有必要,美將毫不猶豫地動用世界上最強大的軍力,來保護美國的朋友、利益和人民”。

  奧巴馬在重點經營中東至南亞“不穩定弧形地帶”的同時,加大了對亞太地區的關注和投入。為適應世界力量重心加速東移的大趨勢,奧巴馬將亞洲置於美對外政策的突出位置。希拉裏作為國務卿首訪亞洲,旨在宣示“美不僅是跨大西洋力量,也是跨太平洋力量。”為防止亞太地區出現挑戰美主導地位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奧巴馬政府反覆強調美國的“亞太屬性”,努力維護地區力量平衡,加強在亞太地區投棋佈子,特別是加強在“三線島鏈”方向的軍事部署。

  奧巴馬對外政策在策略手法上與“布希主義”分道揚鑣,但其維護和強化美霸權地位的根本目標沒有改變。奧巴馬政府強調“接觸、對話與合作”,並不是要放棄美“領導地位”,只是要改變美領導世界的方法,即“通過榜樣和行動來領導世界”,以便在美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通過“外包責任”來減少“霸權成本”。從奧巴馬政府一年來的外交實踐看,其對外政策的大調整並不等於大收縮。美國高調“重返”亞、非、拉,旨在強化地緣政治優勢;積極參與解決全球熱點問題,謀求掌控全球治理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忙碌一年亮點不多

  奧巴馬執政一年來,其對外政策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並未達到預期目的,美面臨的戰略困境沒有得到明顯緩解,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所加深。

  一方面,對外政策取得一定進展。美國與大國關係相對緩和,美俄關係走出低谷,中美關係總體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勢頭;美國國際形象有所改善,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民調顯示,對美持有好感的人數在大部分國家呈上升趨勢;美經濟企穩回升,2009年第三季度即實現2.2%的正增長。美著名戰略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將此列為奧巴馬上臺一年的最大政績。

  另一方面,對外政策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南亞反恐形勢繼續惡化,美在阿富汗陷入進退兩難境地;美俄之間結構性矛盾依舊突出,雙方遏制與反遏制的鬥爭仍在繼續;巴以和談停滯不前,朝核問題一波三折,伊核問題的和平解決未能取得明顯進展。布熱津斯基在最新一期《外交》雜誌上撰文稱,奧巴馬雖成功重建了美外交理念,但迄今給人們帶來的卻是“期待多於突破”。

  奧巴馬對外政策受挫是多種原因促成的。奧巴馬從布希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即使對症下藥,也不會藥到病除,戰略脫困將是一個長期和艱難的過程;奧巴馬攤子鋪得太大,戰線拉得過長,用基辛格的話講,“奧巴馬像一位象棋大師,同時開了6個棋局,可是他一盤都沒有下完”;奧巴馬的一些對外政策主張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與客觀現實存在較大差距;奧政府對外政策與美國內一些保守勢力和利益集團的思想理念和切身利益相悖,受到嚴重干擾和牽制;最根本的原因是奧政府沒有真正接受“後美國世界”已經到來的現實,在國際事務中仍把維護美利益和主導權放在首位,野心太大與實力相對有限的矛盾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

  “重振美國”路在何方

  奧巴馬“巧實力”外交碰壁後,國內批評聲浪日高,民眾對奧巴馬的熱情與耐心漸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最新民調顯示,奧巴馬支援率已從上任時的76%下降至目前的54%。今年是國會中期選舉年,如何調整對外政策,抬升支援率,為民主黨造勢,是奧巴馬面臨的嚴峻挑戰。

  各種跡象顯示,奧巴馬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美對外政策。一是更多展示“巧實力”外交中強硬的一面。奧巴馬在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核、朝核問題無果的情況下,正在考慮加大多邊和雙邊制裁力度。美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烏斯1月10日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向伊朗發出戰爭警告,稱美已制定了“轟炸”伊朗核設施的應急計劃。有媒體評論稱,“奧巴馬是扇著天使的翅膀而來,最終卻不得不回歸美國鷹的形象。”

  二是可能加大對俄、中等新興大國的防範力度。奧政府在“外包責任”企圖未能如願後,可能適度調整對俄、中等新興大國的政策。1月4日,美智庫歐亞集團發表研究報告,稱“中美關係將是2010年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這並非無稽之談。1月1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公開表示,中美關係可能在2010年進入一個不愉快的時期。

  三是重新調整反恐作戰區域和使命任務。聖誕炸機未遂事件使美面臨的反恐問題再次凸顯。奧巴馬近日連續發表講話,稱恐怖主義是“為美面臨的最緊迫挑戰”。奧政府可能前置反恐問題在美對外政策中的位置,在繼續保持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反恐投入的同時,將加大對葉門、索馬利亞等國的反恐戰略關注和資源投入,以遏制全球恐怖主義的發展勢頭。

  四是重點確保美在中東和南亞地區的國家利益。該地區各種矛盾交織,阿富汗戰爭、伊核問題、巴以衝突等均是美國面臨的嚴峻挑戰,特別是阿富汗戰爭,其結局將是歷史學家為奧巴馬外交政策打分的主要依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近日簽發《2010年參聯會主席指南》,明確了美軍今年的戰略重點,首要任務就是保衛美在中東和南亞地區的關鍵國家利益。

  總的看,奧巴馬政府對外政策調整仍在進行中,但其總體思路和框架已基本確定。在新的一年裏,將繼續採取積極進取的外交姿態,以實現“重振美國”的戰略目標。但攤子大,難題多,加之國內強硬派的掣肘,奧巴馬對外政策的推行仍將是荊棘載途、困難重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