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國際觀察:阿富汗民心加速背離外國駐軍

時間:2009-09-07 09:26   來源:新華網

  駐阿富汗美軍4日淩晨派出戰機,炸毀了兩部遭塔利班扣押的油料車。爆炸引發的沖天大火造成90人死亡,其中包括許多前往現場取油的阿富汗平民。(圖片來源:人民網)

  新華網喀布爾9月6日電(記者顏亮)北約駐阿富汗部隊4日在阿北部發動的一次空襲造成大約100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平民。這是繼今年5月美軍在阿西部發動的空襲造成147名平民死亡後,外國駐軍在阿製造的又一次重大平民傷亡事件。這一事件完全背離了美國對阿新戰略強調的減少平民傷亡的目標,使美國在阿“爭取民心之戰”進一步陷入被動,為美國反恐使命的前景蒙上更濃的陰影。

  空襲奪去近百平民生命

  4日淩晨,塔利班武裝人員在阿北部昆都士省的一條公路上劫走了為北約運輸油料的兩輛油罐車,當塔利班人員召集附近村民趕來接油時,北約的一架F-15戰鬥機向油罐車投下炸彈。當地官員告訴新華社記者,當場就有93人被炸或被燒身亡,另有約百人受傷。

  事後,駐守在昆都士省的德國軍隊表示,死者中包括56名塔利班武裝分子。但當地官員説,由於現場過於慘烈,很難計算出死者中究竟包括多少平民,多少塔利班成員。

  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5日要求徹底調查這一事件,而北約和美國駐阿部隊最高指揮官麥克裏斯特爾則十分罕見地向阿人民發表電視講話,表示北約高度重視這一事件,重申“保護阿人民的安全是北約駐阿部隊最重要的責任”。

  奧巴馬今年初就任美國總統後,出臺了對阿新戰略,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減少在阿反恐行動造成的平民傷亡,這被媒體認為是爭奪民心之戰。今年5月時任北約和駐阿美軍最高指揮官麥基爾南被撤換,媒體推測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軍在阿西部赫拉特省的一次轟炸造成147名平民死亡。

  麥克裏斯特爾6月履新後,頒布了多項減少平民傷亡的軍事行動紀律,包括如果塔利班武裝分子混雜在平民中不得輕易開火等。

  阿民心加速背離外國駐軍

  

  圖為空襲事件中的傷者。(圖片來源:人民網)

  在美國的領導下,北約在阿的反恐使命已持續8年,但迄今沒有給阿帶來和平。近兩年,阿安全局勢反而加速惡化。今年七八月份,北約部隊士兵在阿戰場的死亡人數連創歷史新高。

  在8月20日舉行的阿富汗總統選舉投票中,儘管19萬名阿安全部隊士兵和10萬名北約部隊士兵全力保衛大選,但當天仍有約40名安全人員、選舉工作人員和平民遇襲身亡。選舉結束後,有的選民被塔利班切斷手指,還有的被割耳、割鼻。

  僅以4日發生空襲的昆都士省阿裏阿巴德區為例,空襲後前往當地採訪的《紐約時報》兩名記者遭到綁架。

  最近幾個月來,記者採訪的大量阿民眾都對北約的反恐行動表示失望,也逐漸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在2004年的阿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率高達70%,而在今年的總統選舉中,投票率大約只有上次的一半。這顯示,民眾既對安全沒有信心,也對阿重建進程未抱多大希望。

  一位名叫阿卜杜爾的喀布爾市民説,5年前他還可以開車前往南部城市坎大哈,但現在,他卻不敢從陸路前往那裏。

  在大選期間,塔利班武裝向喀布爾使館區發射火箭彈、向北約部隊駐阿總部發動汽車炸彈襲擊,意在顯示塔利班有能力在任何地點發動攻擊。這使普通民眾心中的安全陰影更濃。

  阿政治前景撲朔迷離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阿反恐遭遇“越反越恐”尷尬局面的同時,阿政局在8月總統選舉後也變得撲朔迷離。

  聯合國主導的阿選舉投訴委員會迄今已收到2000多起包括威脅選民和舞弊等行為在內的投訴。卡爾扎伊的主要競爭對手阿卜杜拉在投票結束後多次舉行記者招待會,公佈選舉中存在舞弊行為的證據。

  阿卜杜拉的部分支援者表示,如果卡爾扎伊當選,他們將上街抗議,甚至要帶上武器。一旦局勢如此發展下去,阿卜杜拉代表的阿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與卡爾扎伊代表的第一大民族普什圖族之間有可能出現族際衝突。

  在此情況下,阿選舉委員會以提高統計準確率為由,將大選結果的公佈時間一推再推。與此同時,美國阿富汗問題特使霍爾布魯克正在阿有關各方之間緊張斡旋。

  從目前情況看,如果舞弊投訴對計票結果不産生實質影響,那麼卡爾扎伊很可能以過半得票率在首輪勝出。此間媒體普遍認為,如果阿卜杜拉抗爭下去,美國的底線是,阿內部不能出現族際衝突,否則局面將徹底失控。

  一旦卡爾扎伊當選成為既成事實,美國和卡爾扎伊政權的關係如何發展將引人關注。據阿富汗媒體分析,美國可能迫使卡爾扎伊作出一些改變,包括改組政府、懲治腐敗官員、削弱地方軍閥力量等。

  自今年初以來,美國向阿大規模增兵之舉並未見效。對美國而言,在嘗試了增兵、換將、加大援助等各種努力之後,它亟待找到打破阿問題僵局的突破口。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