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奧巴馬考慮拉攏塔利班“溫和派”

時間:2009-03-09 09:25   來源:新華網

  3月1日,塔利班發言人阿米爾伊扎特(中)接受媒體採訪。近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願意向塔利班“溫和派”打開談判的大門。

  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在一次訪談中坦言,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沒有獲勝,並暗示可以考慮與塔利班武裝中的“溫和勢力”接觸。

  美國《紐約時報》援引政治分析師的話報道,面對阿富汗當前比伊拉克更複雜的局勢,美國政府正考慮通過接觸手段“分化”並最終擊敗塔利班。

     參考伊戰策略

  奧巴馬6日在“空軍一號”上接受《紐約時報》大約35分鐘的專訪,其中有關阿富汗戰爭的看法是主要內容之一。

  報紙網站8日公佈的訪談中,奧巴馬提及前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戴維彼得雷烏斯在伊拉克採用的和解策略,即拉攏原先與美軍對抗的遜尼派阿拉伯武裝,孤立伊拉克境內“基地”組織勢力。他説,美國政府正在研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上的新策略,暗示和解可能是重要途徑。

  “如果你詢問彼得雷烏斯將軍,我想他會告訴你,美軍在伊拉克的成功部分歸於接觸那些所謂的極端宗教人士,他們願意與我們合作,因為他們已經完全被伊拉克‘基地’組織疏遠,”奧巴馬説。

  伊拉克和阿富汗國內局勢近年來反差明顯。伊拉克局勢相對穩定,但阿富汗暴力活動愈演愈烈。奧巴馬上月先後宣佈增兵阿富汗和從伊拉克撤軍計劃,計劃向阿富汗增派1.7萬名美軍士兵,于2010年8月底前從伊拉克撤出作戰部隊。

     瞄準內部分歧

  歐盟國家先前多次呼籲美方採取拉攏塔利班“溫和派”策略,奧巴馬本人也多次暗示將研究這一策略的可行性。一名歐洲外交官告訴《紐約時報》記者,喬治W布希政府時期,美國政府將塔利班這一概念完全意識形態化,排除任何與“塔利班因素”接觸的可能。

  “但現在,”這名外交官説,“我們所處的領域已有所不同。”

  美國進步研究中心阿富汗問題專家魯本布裏奇蒂認為,阿富汗境內武裝人員的作戰目的各有不同,並不都是為了推翻阿富汗政府或者打敗美軍。

  《紐約時報》援引一名北約官員的話報道,對於一些低級別塔利班成員來説,他們攻擊北約部隊的原因可能只是這些部隊未經允許便進入他們村莊,或者是塔利班指揮官支付了一天價值20美元的戰鬥酬勞。

  “更為重要的是,(塔利班內部)存在的分歧可以加以利用,”布裏奇蒂説,“但只要我們(美國)採納‘所有人都是我們敵人’的立場,我們就將失去利用這些分歧的機會。

     利弊爭論難消

  雖然美國軍方和政府官員以多個理由來解釋奧巴馬可能伸出的“橄欖枝”,但仍有部分人士質疑這一策略在阿富汗是否可行。

  首先,尋找可以拉攏的對象成為難題。《紐約時報》説,阿富汗武裝組織眾多、暴力叢生,確定拉攏對象範圍以及通過何種途徑接觸他們,對美軍指揮官都是不小挑戰。即使美國最終決定將這一計劃付諸實施,塔利班成員也可能更願意與阿富汗政府官員談判,而非美軍。

  其次,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國務院南亞問題專家丹尼爾馬基認為,美軍在伊拉克拉攏武裝人員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阿富汗戰場。

  “阿富汗的部族結構與伊拉克不同,”他説,“如果你與一個人達成協定,你並沒有和這個部族人達成協定。如果對話能分裂你的敵人,那可以去對話;但如果對話只是在給敵人喘息機會,最好不要去對話。”

  《紐約時報》報道,駐阿英軍2007年通過援助等手段成功拉攏塔利班地方指揮官毛拉薩拉姆,後將他樹立為英軍“橄欖枝”策略的榜樣。

  然而,對於薩拉姆脫離塔利班所帶來的影響,各方迄今仍爭論不休。英軍將他推為赫爾曼德省穆薩堡區行政長官後,薩拉姆在當地並不受歡迎,居民抱怨他腐敗不堪,經常向有求於他的人索要賄賂。

  就連奧巴馬在訪談中也承認,阿富汗比伊拉克“更複雜”,伊拉克經驗並不一定能帶來同樣的成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