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佛山校園老師多才多藝:數學老師講課融入咏春拳理

2017年10月08日 11:52:39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數學老師講課融入咏春拳理

  佛山校園老師多才多藝“名聲在外” 他們結合興趣特長“跨學科融合”教學深受學生喜愛

  在佛山學校的課堂上,老師們各司其職,但在課後,你可曾想過多才多藝的老師們,可是有“兩張臉”,甚至是“武林高手”?他們有的是用咏春拳理教授數學的老師,有的是熱愛騎行的“大神”,還有的語文老師居然是金牌主持、獲獎歌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有才的老師們還將自己的特長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得課堂上氣氛更加活躍。這些老師通過自己的愛好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獨特的教學辦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佛山一中陳啟智:數學老師,武術師傅

  佛山一中的陳啟智老師畢業于佛山一中。2004年,他回到母校,成為一名數學老師。作為佛山本地人,陳啟智老師從小就很喜歡功夫,但小時候沒有得到接觸功夫的機會。2011年,他在打羽毛球時不小心傷到腰,聽朋友介紹説,練習太極拳對傷勢恢復有好處,他接觸了功夫。找了幾名師傅後,他發現自己對咏春更有興趣,剛好自己代課班上的學生家裏就有開武館的。於是,他正式拜入姚氏咏春門下。

  姚氏咏春拳,又稱蛇形咏春,是佛山咏春三雄之一的姚才所傳。“初學的時候非常勤奮,基本上完課後每天都去武館等開門。”陳啟智説,練習咏春五年時間,拳法拳理套路已經精通,有了一定的實戰能力。練習咏春後,陳啟智老師被學校選為佛山一中武術社的負責人,從2012年開始便在校內給有興趣的學生傳授咏春技法。從此,他除了數學老師的身份外,還多了一個“武術師傅”的身份。“學生們看了電影葉問,對練習咏春也很有興趣,這些年教過的學生可能有接近百人吧。”陳啟智説,通過真正拳法課堂教授,學生們了解到更加真實的咏春,和影視作品裏面經過藝術加工的咏春是有不同的。

  除了教授中國學生外,佛山一中這些年還有不少來自外國的高中交換生,會咏春的陳啟智老師也成為他們了解中國功夫的窗口。“很多來自義大利、德國的留學生對中國功夫非常感興趣,他們知道李小龍,但不知道葉問和咏春,在教學前我會跟他們講其中的淵源,外國的學生聽得尤為入迷。”

  學生:這樣上數學課

  一點不會覺得沉悶

  “在講數學課的時候,我會用拳理進行比喻。”陳啟智稱,這樣的數學課堂同學們既能夠學到東西,又不會枯燥。“比如説咏春中非常講究位置,拳理叫做‘逢橋必佔’、‘裏簾必爭’。”陳啟智説,在數學解題上這可以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就是遇到數學難題的時候不能有畏縮的情緒,必須迎難而上。”陳啟智説,在解題時除了技巧外,心態尤為重要,如果信心比較弱,思考問題的能力就會削弱。再比如遇到難題時,拳理講究“陰陽相剋”,換到數學解題上就是“反證法”,正面解不了的題,學生們可以嘗試著反面去解。此外,咏春也講究“順勢而為,來留去送”的“以柔克剛”方法。“我會讓學生們在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要回歸本源,遵守數學本身的規律,順勢去進行解題。”陳啟智笑稱。

  對這種獨特的教學方式,一中的學生表示非常受用。郭同學稱,上這樣老師的數學課一點都不會覺得沉悶,課堂輕鬆活潑多了。

  佛山二中宋其正:騎行“大神”,曾日騎250公里

  今年34歲的宋其正老師是很多學生眼中的“男神”,這名從教12年的遼寧漢子,畢業後就一直在佛山二中擔任地理老師。在講臺上,他認真教書育人,在課後,他是單日騎行250公里的騎行“大神”。他曾上午10時從佛山出發,單天騎行250公里往返珠海,一共騎了16個小時;也曾環海南島三天內完成騎行400多公里的挑戰。他還計劃花20天左右時間,去青藏高原完成一次騎行。他希望在36歲前,能夠完成這個“小目標”。

  掏出手機上的運動APP給記者看,宋老師一年騎行距離約為7000多公里。“其實我算不上大神,在佛山這個APP上僅排名63位,排名第一的是一位65歲的老伯,一年可以騎行2.2萬公里。”宋其正稱,騎行更多是一種放鬆和解壓方式。“帶高三班的時候,心理壓力大,騎車到河邊高地,一個衝刺下來就放鬆了。”

  “作為地理老師,我通過騎行,看不同的地貌,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起來就更加生動,也有助於學生理解。”宋老師説,“比如我去珠海騎行的時候會拍下漁人碼頭的風化地貌,騎行到海壽島的時候會給學生們講解河心洲的形成原理。”

  南海執信中學畢銳:金牌主持,獲獎歌手

  在南海執信中學教語文的畢銳老師擁有不少學生“粉絲”。除了語文課教得好,這緣于畢老師有自己的獨門特長:唱歌和主持。

  “其實是從小就喜歡唱歌。”畢銳説,大學期間她曾獲2006年南昌百事音樂新星大賽總決賽優秀獎、江西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普通組聲樂小合唱全省一等獎,全國二等獎等獎項。也多次獲得江西師範大學“校園歌手大賽十佳歌手”。

  在課堂上,畢銳會將音樂特長融入到語文課教學中。比如講到宋詞中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她會在ppt中放入張學友的歌曲《秋意濃》讓學生們欣賞。“這首詞和歌曲的歌詞,其意境是相通的,學生們聽了之後,也更加能夠理解到詞中的含義。”

  “有時候在課堂上看到學生們有些困乏,我也會用電腦或手機給學生們放一些音樂,其中偷偷插入我錄的作品,學生們聽明白後就會很開心。”畢銳稱,自己經常帶的是學校的音樂班和傳媒班,有時候對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她會在課後和學生們分享通俗唱法的一些技巧和心得,學生們也非常受用。

  鹽步三中李效航:校園電臺網紅DJ

  “航哥,什麼時候再給我們開一次廣播?”鹽步三中副校長李效航教過的學生,畢業多年後還記得他的校園電臺“網紅檔”節目。2006年開始,除了教化學,主管德育的李效航在任教的學校開設了一檔廣播節目,每逢週一下午推出,備受學生們喜愛。李效航説,自己曾在電臺組織的比賽中進過前幾名,聲音算比較獨特,於是就萌發了通過廣播和學生交流的想法。多年後,李效航的學生給他寫信回憶説,廣播中他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燦爛的笑容,解開了青春期學生很多的心結和煩惱。“航哥儼然一位知心大哥DJ。”學生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