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私塾女孩在家上學14年 16歲拿到大專文憑

2017年09月29日 15:13:38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私塾女孩袁小逸:在家上學十四年

  父親袁鴻林坦言,這是種小眾教育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孩子找不到伴

  18歲的袁小逸正在準備專升本的最後一門自學考試,如果今年通過,接下來,她就要選擇考研的學校了。

  這個時間,距離父親袁鴻林對她“16歲大學畢業”的規劃,晚了兩年。

  嘉興人袁鴻林,被稱為“民間私塾第一人”,14年前,這位北大畢業的碩士在海鹽老家開辦私塾,女兒是他的第一位學生。之後,“私塾女孩袁小逸”在媒體上被稱為奇跡,袁鴻林也將自己的教學模式稱為“袁小逸模式”。

  這些年過去了,袁鴻林堅持的私塾教育模式進行順利嗎?

  13歲開始參加自考

  5年時間考完專科考本科

  扎著隨意的馬尾辮,戴一副淺色框眼鏡,説到高興處會笑出聲來,袁小逸是個性格外向又健談的女孩。

  3歲進幼兒園時,老師給袁小逸的評語是:與小朋友的正常溝通有問題。

  之後她一直抗拒去幼兒園,2003年,在袁小逸4歲時,袁鴻林決定把女兒帶回家自己教,一直到現在的18歲。

  袁鴻林曾經對女兒的規劃是:3歲開始早教,6歲達到小學低年級水準,9歲小學畢業,13歲高中畢業,16歲大學畢業,19歲碩士畢業,21歲博士畢業。

  “我目前在準備英語自考的本科,還剩最後一門了,今年10月考。專業課有幾門的確比較難,其他還好。”講起現狀,袁小逸很輕鬆。

  袁小逸13歲開始參加自考,16歲拿到大專文憑,繼而開始專升本。一開始感興趣的是心理學,但考了幾次下來後,感覺有些吃力,“大概那個時候年紀還太小。”後來在袁鴻林的建議下,改選自己的強項,英語。

  準備考試、在私塾裏上課、看書、和朋友聊八卦、偶爾打幾盤遊戲,這是她這幾年的生活。

  此外,袁小逸這些年的生活還有一個特殊之處,跟著父母不停搬家。

  今年1月份,袁鴻林又帶著全家從浙江紹興搬到廣東深圳,繼而落腳惠州。這是他開辦私塾以來第5次搬家:之前從海鹽到永康、再到義烏,又搬到紹興……

  “我就像打遊擊。”袁鴻林説,頻繁搬家的原因之一是,當地教育部門不認可。

  袁鴻林目前在惠州和當地一個培訓機構合作,地方暫時設在一個公園裏,眼下只有四五個學生,小的三四歲,大的八九歲,和他的小女兒年紀相倣。

  7年前,袁鴻林有了小女兒,對小女兒的教育,他採用的還是“袁小逸模式”,在家上學。

  目前,私塾裏的學生大多是認可他理念的粉絲、朋友的孩子,包吃住,每年5萬元。

  在袁鴻林的部落格上,公佈了上課表:早上7點起床,晚上21:30就寢,從早讀到主題課程到體育鍛鍊和興趣活動,安排得滿滿噹噹。國學、英語、數學和科學都教。

  承擔課程的老師主要是袁鴻林夫妻,偶爾袁小逸也會來客串上課。

  堅持在家教的袁鴻林坦言

  女兒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伴

  説起自己與同齡人大不同的成長軌道,袁小逸還是比較喜歡“私塾”模式,“傳統的那種上學方式,不適合我。”

  但2008年,袁小逸曾到嘉興某中學初二年級插班。

  為什麼會突然花一年的時間去插班?

  “我個人覺得,她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袁鴻林解釋,那段時間,私塾不被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認可,所以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沒有對外公開招生,學生不多,這讓小逸覺得孤獨。

  對袁小逸來説,這一年最大的收穫之一是結交到了新朋友,因為是住校,她有了自己的舍友,保持聯繫到現在。

  從幼兒開始就“在家上學”,持續到高等教育,在袁鴻林看來,女兒的表現優異。

  不過,他也坦言,隨著小逸慢慢長大,這種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在袁鴻林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伴。“這個伴不是簡單的同齡人,而是學識在一個層次,學習上可以相互切磋的。”

  除此之外,作為父親,袁鴻林也敏銳地察覺到,女孩子需要有閨蜜,“她在這方面比較遺憾,另外還有異性交往,也會有所限制。”

  袁鴻林説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順其自然。“在家上學的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這的確是一個遺憾。這畢竟是小眾的學習模式,人際交往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限制,畢竟不像在學校裏,有大批孩子。”但是,這並不妨礙袁鴻林對“在家上學”的堅持,“交到的朋友少,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講,他們交往的品質會高很多。”

  大部分時間都獨處的袁小逸倒沒有覺得自己缺朋友,“我交友渠道比較廣,有的是在媒體上看到我的事情後,來找我的,另外,我們這些在家上學的,有一個圈子。但是能和我聊得比較深的,都是比我大3到5歲。”

  袁鴻林:我反對不學理工的做法

  對現在有些私塾只教文史的做法,袁鴻林説,他很反對。

  “不教理工,是把現代學術砍掉了一大半,是不負責任的。我覺得,孩子到了13歲以上,甚至要更傾向於學理工。”

  在袁鴻林看來,基礎學科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根據孩子特點有所傾向,但不能一刀切。

  “一些私塾不教,大概是因為師資缺乏吧。”袁鴻林的觀點是,對學校的應試教育不能極端地去反對,你可以不去搞,但該學的還是要學。

  除此之外,風靡的讀經私塾也是袁鴻林反對的,“那是傻讀,方式錯誤。”

  在家上學,畢竟是小眾的學習模式,人際交往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限制。

  本報首席記者 王曦煜 本報記者 吳朝香 文/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