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縮水的福利:大學教師領27元書報費不夠買一本書

2017年09月12日 14:23:13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開欄的話

  書報費、洗理費、託兒費、衛生費……工資條上的一項項職工福利,烙印著時代的痕跡。

  職工福利,是機關、企事業單位通過舉辦集體生活和服務設施,建立各種補貼制度,向職工提供物質幫助和服務活動的總稱。在社會保障事業尚不發達的計劃經濟時代,職工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職工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調動職工勞動積極性,對企事業單位的發展,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職工的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準顯著提高,但對記憶中的福利則有了一定的疏離感,一方面是需求並不迫切,一方面是想説愛你不容易——而事實上,不少福利依然維持原狀,或成了工資條上被大家“遺忘的角落”,或在形式上沒有及時“擁抱”職工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如何讓福利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提升職工的獲得感?本版推出《與時俱進話福利》欄目,聚焦那些正在“縮水”的福利,敬請讀者關注併為我們提供新聞線索。

  本報訊 (記者羅娟)近日,北京鐵路局退休職工劉學軍在女兒——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劉麗的工資條上赫然發現了書報費。讓劉學軍驚訝的是,“27元的書報費能讓人為工作而讀書嗎?”

  據新華社報道,1982年前後,各省市根據當時財政部、勞動部以及全國總工會的安排,在機關、企事業職工工資補貼中詳細規定了書報費,一般每月在4元左右。書報費出臺,是基於國家當時鼓勵民眾讀書的歷史背景。

  劉學軍回憶説,1980年,工人的月工資大約是40元左右。當時青年中最火的一本書是巴金的《家》,他花了1.05元購買了這本書。“當時的書報費差不多可以買四五本書。不買書的話,4元錢可以買六七斤牛肉。”

  1990年出版的《瞭望》刊發文章指出,書報費真正用於支援為工作讀書的比例很低,文章援引來自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年,書報費使用率僅為38%,而且多用於為子女購書。

  記者查詢發現,如今,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30多次的《家》,定價為33元。劉麗是中級職稱,按照北京市的相關規定,書報費為27元,更多初級職稱的同事書報費為25元,“顯然連一本書都買不了。”對於在大學工作的劉麗來説,書報費補貼標準不僅不符合物價水準,更無法滿足職業所需,“現在一年要讀上百本和工作相關的書。”

  記者查詢到北京、安徽、浙江、黑龍江等省市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上調“書報費”。劉麗27元書報費上漲源於1994年北京市進一步上調書報費的規定,此後23年再無調整。

  而很多地方,這項發與不發決定權在單位的職工福利則“消失”了。浙江省環境監測部門、省屬高校,湖南省國有企業,武漢市部分機關……記者隨機採訪了多省十幾名職工,這筆費用都已不存在於工資條上。

  在梳理一些規章時記者發現,類似于書報費這樣的規定在數十年前出臺後變化很小,或者僅象徵性上漲,“沉睡”不醒中幾乎失去了原本意義。

  調查中,在央企工作的王峰告訴記者,單位雖沒有書報費,但工會福利中每年可以報銷100元讀書費。實際工作中,只要是工作需要購買的書籍都可以實報實銷。劉麗認為,當下閱讀方式、學習方式的變化,亟待書報費補貼方式的優化。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告訴記者,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進行調研,進而規範、清理、整頓“書報費”等補貼。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