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慈善法滿歲網路募捐超10億人次 捐完你會看善款去向嗎

2017年09月08日 09:28: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種卿)《慈善法》落地一年有餘,網路慈善得以快速發展,一年來超10億人次通過網路實施捐贈。然而,一鍵捐贈後,你真的了解善款去向嗎?是否知道如何查驗發起機構的資質和信用?又會否回看項目進展並作出監督?

  《慈善法》落地一年 

  ——登記慈善組織2142家 1/4有公募資格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施行。同期,民政部還公佈了首批13家網路募捐平臺名單。

  《慈善法》施行一年以來,我國慈善行業朝著規範化、資訊化等方向穩步發展。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5日12時,各級民政部門共認定和登記慈善組織2142家,其中給予公開募捐資格的520家;慈善信託備案38件,信託規模近8.6億元。

  也就是説,現有慈善組織中有1/4具備公開募捐資格,而在《慈善法》中,這一資格的有無決定著該組織開展募捐的行為範疇。比如,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可以在公共場所設置募捐箱;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義演、義拍、慈善晚會等;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際網路等媒體發佈募捐資訊。

  相比之下,不具備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和個人則不能開展上述募捐行為,但仍可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並管理募得款物,間接達到募集款物的目的。

  近期,引爆微信朋友圈的騰訊公益平臺的慈善項目“小朋友畫廊活動”正是合作募捐的一個典型案例。記者注意到,項目發起機構上海藝途公益基金會(WABC)並非公募機構,而與之合作的、善款接受方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則是在深圳市民政局註冊成立、具備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

   

  淘寶網、輕鬆籌和騰訊公益均為民政部認定的網路募捐平臺。

  兩招甄別“正規”公開募捐 

  ——找準平臺 警惕個人公號、微博發佈的募捐資訊 

  伴隨對網路募捐的鬆綁,此前曾受制于互動性低、場景限制多的公開募捐方式,短期內一股腦擠入了我們的電腦、手機甚至朋友圈。

  據不完全統計,《慈善法》實施一年來超過10億人次通過網路實施捐贈,有些基金會來自於網際網路的公眾捐贈已佔捐贈總收入80%以上。民政部副部長顧朝曦近日表示,“借助‘網際網路+’,網民參與慈善的熱情高漲。”

  面對眼花繚亂的慈善項目,記者根據《慈善法》相關規定總結了兩大關鍵要素,幫你甄別“靠譜”募捐。

  首先,一定要認準資訊發佈平臺,個人公眾號、微博賬號或者企業賬號發佈的以慈善為目的的募捐請求,均要核實查證,不可感情用事。被《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7)》評為2016年十大慈善熱點事件之一的“羅爾事件”即是一例。

  去年11月,一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在朋友圈瘋狂刷屏,白血病女童羅一笑的父親羅爾,通過個人微信公眾號的打賞功能“賣文救女”,其原創文章經朋友的小銅人公司推廣轉發,短短幾日就獲得網友打賞260余萬元。

  拆分來看,個人公眾號絕非認證、註冊的慈善資訊發佈平臺;而助其快速傳播的深圳市小銅人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實為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很顯然,此類行為只能歸為個人求助,而非公開募捐,二者區別之大在《慈善法》中也有明確説明。

  《慈善法》明確,個人求助是指某個自然人為了解決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難,請求社會公眾給予幫助,不屬於慈善活動,不受《慈善法》調整。網路慈善平臺之一的輕鬆籌,正是以發佈個人求助的籌款資訊為主。

  即便是隨手的善舉也應該認準平臺。目前,民政部認可的慈善組織網際網路募捐資訊平臺有12家,分別為騰訊公益、淘寶網、微公益、螞蟻金服公益平臺、輕鬆籌、京東公益、基金會中心網、百度慈善捐助平臺、公益寶、新華公益服務平臺、聯勸網、廣州市慈善會慈善資訊平臺。今年8月,民政部同意了中國慈善資訊平臺因戰略調整提出的退出申請。

   

  9月初,全國慈善資訊公開平臺“慈善中國”正式上線。

  ——查驗資質 可登錄“慈善中國”詳細核實發起方 

  其次,捐贈人還需核實發起機構是否具備公募資格,這決定著善款的流向和使用情況。

  《慈善法》規定,依法登記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與此同時,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在募捐活動現場或者募捐活動載體的顯著位置,公佈募捐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募捐方案、聯繫方式、募捐資訊查詢方法等。

  記者在淘寶網、騰訊公益、京東公益等平臺界面搜尋發現,上述平臺均有公佈募捐發起機構的全稱,而諸如證書、募捐方案、聯繫方式等資訊的公開程度就所有區別。比如,騰訊公益對先心病兒童救助項目的發起機構有詳細的介紹頁面,電話、認證情況、成立時間、審計報告等都可查詢;而某平臺記者只找到了發起方的簡介和聯繫方式,其他重要資訊則無處可尋。

  若在發佈平臺還無法準確判斷發起方資質,捐贈人還能怎麼辦?9月初,全國慈善資訊公開平臺“慈善中國”(http://cishan.chinanpo.gov.cn)正式上線,旨在方便社會公眾對慈善活動的查驗和監督。

  在“慈善中國”搜索“中國扶貧基金會”,你會看到該慈善組織詳細的公示資訊,既包括是否具備公募資格、業務範圍、聯繫方式等基本情況;也包括行政處罰、等級評估等進一步評定慈善組織是否可靠的重要資訊。

  找準平臺、核實資質後再行善舉,是普通人面對虛假慈善資訊的基本警惕,即使是1元、10元的小小善舉也有了切實意義。

  “指尖公益”別一捐了之 

  ——想不想知道錢去哪了?是誰在管? 

  “網際網路+慈善”有多火,看了數據就知道。8月份,13家網路慈善平臺遞交了2017年上半年運營報告,上半年13家平臺共為全國兩百多傢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及其合作機構發佈募捐資訊超過1萬條,總籌款額超過7.5億元,4.65億次網民線上捐贈,捐贈額度多在幾元至幾十元之間,呈現大眾化、年輕化、小額化的趨勢。

  但滴水成河,單個捐贈者1元、5元的小善舉也能匯整合百萬元、千萬元的大數字。小朋友畫廊的慈善項目就創造了7小時籌款1500萬元的紀錄。

  捐贈人難道不好奇,籌來的善款到了誰的賬戶、又是誰在管理?曾給“一元購畫”項目捐款的陳香(化名)告訴中新網記者,當時看朋友圈裏很多人轉發,就認真看了項目介紹,買了三幅畫,每幅5元,捐款前確實沒有核實發起機構,之後也沒回去看過項目進展或者善款走向。

  “精智障礙的特殊群體在國內的關注度並不高,多數捐款都是針對單個病患。”據陳香自己描述,近年已極少參與這類公開募捐或個人求助,對錢款實際去向、管理水準的存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從螞蟻金服公益平臺和騰訊公益獲知,網路募捐的善款將直接進入慈善組織賬戶,並不在平臺停留。中國慈善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楊思斌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説,“如果是公開募捐的項目,善款都會直接流向具備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賬戶,後續的錢款使用仍需要該組織審批、下放。”

  

  捐贈人王艷(化名)曾經捐贈過的個人求助和公開募捐項目。

  ——善款使用不是謎!回來看看項目進展 

  你會回看捐贈項目的後續進展嗎?記者將這個問題拋給多位捐贈人,答案都是否定的。“捐完就不關注了。”曾在輕鬆籌給朋友的家人捐過100元治療費的王艷(化名)如是説。

  可見,捐贈人“一鍵行善”後,很少會回看項目進展甚至進行監督。按照《慈善法》規定,捐贈人有權查詢、複製其捐贈財産管理使用的有關資料,慈善組織應當及時主動向捐贈人反饋有關情況。慈善組織開展定向募捐的,應當及時向捐贈人告知募捐情況、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

  在“小朋友畫廊活動”的募捐頁面,發起機構展示了首批善款的詳細用途,包括具體項目名稱、數量、單價和預算總金額。此前有媒體對善款去向提出質疑,上海藝途公益基金會給出的解釋是,每筆善款使用均向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具備公募資格)進行申報審批。

  《慈善法》規定,若捐贈人發現遭遇了騙捐,可向民政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或者慈善行業組織投訴、舉報。(完)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