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成詩人”式的忽悠何以屢禁不止?
忽悠,是北方一帶的俗語,大概是設圈套、矇騙、讓人上當的意思。我人生第一次對“忽悠”有親身體會大概是高一的時候。當時父母在雜誌上看到一則廣告,那是一套教材,聲稱可以激發潛能、開發腦力,自我訓練就能達到一目十行甚至過目不忘的境界,並且“30天速成”!不出所料,父母買下了它,然後逼我勤學苦練;最後雖然效果為零,他們依然深信不疑,懷疑我不夠努力……
因為那次被忽悠,父母付出了幾百塊錢的“學費”。如今時過境遷,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了6.8萬元。據報道,在上海一家名為“腦立方”的培訓機構,宣稱花上幾天時間開發右腦,就能讓孩子“過目不忘”“七天成為詩人”,甚至蒙著眼睛都能辨別物體的顏色……不少家長一擲千金之後,才發現以上描述不是奇跡,而是忽悠。
其實,人腦開發和利用至今仍是科學之謎,而恰恰這個“謎”字給“大忽悠”們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它們往往利用資訊不對稱,打著新發現、新産品的旗號,輕則花言巧語、誇大療效,臉皮厚的直接生搬硬造、招搖撞騙。就像“蒙眼辨色”“過目不忘”“1小時創作20首古詩”,只要稍稍想一下就會覺得荒謬。但奇怪的是,社會上這類的培訓機構生意興隆——它們似乎只要喊出“效果神奇”的廣告,擺出潛能開發、全能、速成等關鍵詞,家長們就會爭先恐後地掏腰包。
這些換湯不換藥的忽悠,為什麼屢禁不止?按照業內人士的説法,因為這門生意太好做了:教育培訓門檻高,那就在經營範圍上打擦邊球;家長學生一般都好忽悠,基本日進鬥金,即便有人不滿大不了退學費,或者被關停,換個地方還能東山再起……從目前情況看,對於這類培訓機構,大力打擊是必須的,教育部門、工商管理部門等不妨加強資訊溝通與協作,對相關培訓機構的資質嚴加審核,對違法行為嚴加處理;從長遠來看,今後還需要完善教育培訓市場的法律法規,徹底加強教育培訓機構的準入、審批和監管。
當然,斬草容易,至於能否除根還得看“買方”。現在對於有關課外培訓的是非,人們總會將矛頭對準教育焦慮的父母,對準不理性的教育心態,然後仿佛進入了一個死迴圈。確實,教育焦慮短時間難以化解,這一點必須承認。但目前至少需要逐步提升公眾對於教育的科學認識。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以教育來説,這件事絕對沒有捷徑可走,並不是什麼都學、學的越多越好,也不是高投入就能換來高産出……教育是門科學,跟著感覺走,依靠人云亦云做判斷,很可能跑偏;只有對教育增加科學的認識,或許才能少一些短期功利,多一些“風物長宜”;少一些“媽媽以為”,多一些“孩子適合”……
(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