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液化氣罐、馬扎、健身倉……“奇葩共用”層出不窮

2017年08月30日 09:56: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奇葩共用”不是真正的共用經濟

  盤和林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當共用單車還在思考盈利模式的時候,共用經濟已經遍地開花。在安徽省合肥市,智慧共用液化氣瓶已經開始推廣應用。掃描閥門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預約充氣、檢測、換氣瓶等業務,從此,液化氣罐就實現了智慧共用。(央廣網8月27日)

  自從“滴滴”、共用單車受到資本熱捧、市民歡迎之後,各種披著“共用經濟”外衣的項目層出不窮,如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共用健身倉、共用空調等,不一而足。一些打著“共用”名號的項目,要麼名不副實,要麼有著其他目的。比如此前報道的共用馬扎,單個馬扎的成本不超過10元,公司的目的是為了讓用戶掃描二維碼,以促進推廣,被市民戲稱為“奇葩共用”。

  這些氾濫的“奇葩共用”讓“共用經濟”變了味。什麼才是真正的“共用經濟”?被玩壞的“共用”邊界在哪?筆者認為,可以從邊際成本和消費者剩餘來確定“共用經濟”的邊界:邊際成本趨零的物品適合共用經濟,易消耗品之類的並不適用於共用經濟。

  共用經濟的概念其實誕生得很早,1978年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提出。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借助這些平臺,交換閒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