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鋼鐵先生的鋼鐵人生:90多歲仍然堅持每天上班

2017年08月30日 09:29: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36歲的時候,他就因為首次發現了鋼鐵中貝茵體的切變機制,被國外同行稱為“貝茵體先生”。一直到90多歲,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仍然每天上班,參與教學改革,到大學和研究所與同事交流。他騎著一輛破舊的二八式自行車,穿過校園來到自己位於主樓的辦公室,這棟老建築比他還要小40多歲。

  柯俊這個名字總是和鋼鐵緊挨著出現。同時出現的,還有“首個”“先驅”之類的描述。他率先在研究中引進電子顯微鏡,在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前身)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籌建了中國最早的金屬研究所,開拓了中國冶金史的研究。

  鋼鐵在他的人生中搭起一個又一個高峰。直到8月8日去世,這些高峰才停止延伸。

  曾任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主任的韓汝玢記得,柯俊六七十歲時談起金屬元素,依然對它們的原子量、價態、結構“信手拈來,不需要思考”。他家的櫃子裏也放滿了多年來整理的文獻分類卡,可以隨時查閱老文獻,補充新文獻,效率堪比電腦。

  即使已經退休,有人來家裏拜訪,柯俊還是更願意聊中國鋼鐵缺少高精尖産品的狀況。他會因為鋼鐵生産中“每層工藝檢查不夠嚴格,人人都只想著賺錢,不按照標準來”而著急。他也強調鋼鐵行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不管是思想還是具體方法,都需要一整個梯隊的人去把關和執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一篇文章中感慨,每次見到柯俊,他都非常忙碌。他常説“知識分子從來都是24小時工作的”。

  他是各大頂尖高校和研究所的常客,卻堅決不收酬金。柯俊的外甥回憶,81歲時,他在印度講學時暈倒,被診斷為心肌梗死。病情恢復後,柯俊又每天伏案工作,主持會議,到處出差講學。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