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老農20年前存1萬今難找回 村委會:新官不理舊賬

2017年08月30日 09:28: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雲南農民田興儒想找回他20年前的1萬元錢,為此,他已經花了15年,並且不知還要再花多少個年頭。

  這些年裏,從住房到日用品都在漲價,1萬元已經不太值錢了。但當年,在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江六村,一個距離中國和越南邊境不足40公里的山村裏,“萬元戶”田興儒是令人羨慕的能人。

  他的財産寄託在一個巴掌大小的紅色塑膠本上。裏面一行一行,是一筆一筆精確到分的手寫數字。數字記錄了這位農民的精打細算:有一次他存入了整整800元,還有一次,他支取過100元。

  與銀行存摺一樣,紅本顯示了存款餘額及利息。不同的是,他存錢的“銀行”已經消失了。

  邊角發黑的紅色塑膠本,封面印著“救災扶貧互助儲金會會員證”幾個漆金字。這個會員證所代表的儲金會制度,一度轟轟烈烈在農村推行,後被緊急叫停。

  但今天,71歲的田興儒等個別農民仍揣著當年的會員證,承受著爛賬的代價。那是他們擁有的唯一證據。

厚厚一疊鈔票,“揣在胸口焐了幾天”,才加入了儲金會

  田興儒加入江六村的儲金會時,這項制度其實正在走向終點。

  當時他並不知道,1986年興起于江西農村的儲金會,曾被當作“救災扶貧的一種新形式”推廣。1986年,江西遭受了特大旱災,儲金會在救災扶貧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儲金會是我國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探索之一。民政部1991年的一份文件中,將儲金會與敬老院、福利廠稱為農村社會保障網路的“主幹”。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