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中小學語文課換書了!總主編談教學重點

2017年08月23日 10:46:2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今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部編本)。今後三年,“部編本”將陸續推向全國使用。

  這是全國“三科教材”(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新教材有哪些變化?究竟“新”在哪?近日,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接受了新華網獨家專訪,詳細解讀了新教材的特色,並提出使用的建議。

  溫儒敏是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介紹,這次語文教材編寫秉承“守正創新”的理念,有許多新意,最重要的是讓語文課回到讀書,這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多讀書 會讀書 讀整本書 

  曾有調查顯示,中國學生閱讀量峰值在初中一、二年級。小學閱讀主要靠老師引導和指定,初三後終日面對應考,讀書十分功利性,興趣大幅衰減。很多人中學畢業了卻沒讀過幾本書,更沒養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

  孩子們為何不讀書?很多人把原因歸咎於應試教育,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忙於做題,沒時間也沒興趣讀課外書。

  “部編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多個版塊,把課外閱讀也納入教學體制。如一年級的“和大人一起讀”倡導孩子跟父母、老師一起讀充滿童趣的故事、童謠、寓言、科普等,鼓勵創造使用朗讀、講讀、對話表演等多種方式。

  溫儒敏説,學生讀書興趣培養不能光靠學校,家庭也很重要。從幼兒園階段以聽故事為主,過渡到小學階段的紙質閱讀,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少看電視,少看微信,少打麻將,多和孩子一起讀書,對培養閱讀習慣、激發閱讀興趣十分重要。

  記者梳理髮現,與舊“人教版”相比,一年級上冊語文書的課文數量減少了9課,下冊減少了10課。看起來課文單元數減少了,其實內容豐富了,尤其是大量增加了延伸閱讀、口頭表達等方面訓練;三年級後,課文被分為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精讀課由老師講解,舉例子、給方法;略讀課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體會。另外,配套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提供了適應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特點的一大批好的作品。

  幾方面同時著力,體現出“部編本”擴展閱讀面的主要特點,且搭建起“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閱讀教學機制。

  溫儒敏説,對老師而言,要防止把略讀和課外讀變成“精讀”。因為附加任務多了,壓力大了,孩子閱讀的興趣就少了,“要給孩子一些自由閱讀的時光。”

  事實上,近年來中高考導向在發生變化,直接對語文教學提出新要求。高考語文卷面從六七千字增加到八千至一萬字。閱讀材料覆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廣大領域,學生如果沒有一定量的閱讀訓練,是很難讀懂、完成回答的。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