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一間“共用運動倉”的設備成本約1萬元,預估每個運動倉單日收入在70元左右,回本週期在8個月至10個月左右。記者調查發現,有的公司提出了量産1000台、覆蓋1000個小區等目標,但是從推廣和佈局現狀來看,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看好共用運動倉者大有人在。有業內人士認為,小區裏的共用運動倉位於“5分鐘運動圈”裏,可以方便居民就近運動,尤其是對運動時間較零散的人更有吸引力。此外,運動倉的使用和付費方式適合無法堅持定期鍛鍊的人,相比于到健身房辦卡充值,運動倉的成本還是要低一些。
當然,共用運動倉的短板也顯而易見。記者體驗發現,雖然有換風系統,但運動時間一長還是有些悶;倉內有使用者留下的雜物,影響健身體驗;註冊系統尚存漏洞,有兒童在沒有監護人在場的情況下使用跑步機……
有業內人士指出,共用運動倉或許是個“偽需求”。和商業健身房相比,共用運動倉功能單一且專業性欠缺,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容易出現身體損傷,對於有一定運動基礎和運動習慣的人來説,並不是優選。此外,目前共用運動倉配套設施不足、器材品種單一,無法提供運動前後的更衣、沐浴等服務,運動器械本身的安全性也讓人擔心。
以“共用”推動全民健身
針對共用運動倉,健身愛好者的看法同樣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共用運動倉就像一個私人健身房,沒有“私教”的推銷、沒有他人的煩擾,可以無憂無慮地跑步。有的人則覺得,運動是件開放的事情,需要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才有效果、才能快樂。
小馬説,共用運動倉的概念很吸引年輕人,就像共用KTV、共用睡眠艙一樣,滿足了“空巢青年”一個人狂歡的需求。當然,正如共用睡眠艙因衛生和安全問題被叫停一樣,共用運動倉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需要在佈局、設計及配套等方面更加合理多樣化,適應更多人群。
可以説,共用運動倉的出現,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人群的健身“痛點”。專家指出,從消費市場來看,共用健身房存在市場需求,但離滿足專業運動仍有一定距離。從健康的角度來説,共用運動倉可以作為專業健身的有益補充。但要想改善體質,實現減脂、增肌等目標,還是需要有系統的計劃、專業的指導、多元的項目。
從共用籃球到共用運動倉,“共用+運動”的概念結出了更多的碩果。有關人士建議,全民健身應擁抱“網際網路+”,以“共用”的理念為賣點,吸引更多人參與運動健身。同時,政府也應當聯合相關企業,通過類似的共用産品,打造“城市15分鐘健身圈”和“農村5公里健身圈”,為百姓提供豐富的公共體育服務。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