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山裏娃勇闖北京城:原來這裡沒有山 都是高樓大廈

2017年07月16日 15:42:04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攝影師定格下一群孩子天真的笑臉:穿著統一的白T恤,戴著紅帽子,站成一排,在國家博物館前比著勝利的手勢。

  7月8日,5名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們帶著14名學生來到北京,開展為期5天的首都探訪之旅。這些學生分別來自貴州省畢節市大水鄉大石村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箐山村本禹希望小學、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村為民小學和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竹溪村摩峰中心小學等四所小學。對於這群“山裏的孩子”來説,這是“特殊而難忘”的5天。

  “一年的支教活動結束了,這次北京行算是給孩子們的禮物吧。”志願者白鵬飛説,“而且這是一種傳承”。2005年,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水鄉大石村支教的徐本禹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從那以後,在他的母校華中農業大學,每年都有志願者接過支教的接力棒。此次北京之行,志願者希望孩子們看看外面的世界,充分體驗國際化大都市的魅力與文明。

  在為民小學讀六年級的郭蘭總也想像不出“首都北京什麼樣”,這個靦腆的姑娘幻想“可能有很多山,很多高樓大山”。

  來到北京後,她發現“環境和家裏不一樣”。“是五彩繽紛的,而且根本沒有山,都是高樓大廈。”郭蘭興奮地揮動著手臂。

  到中央電視臺參與《星光大道》的錄製,是這個六年級的小姑娘此行最開心的時刻。“有個人被淘汰了,我從他的眼裏看出來不服氣,失敗是成功之母。”

  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倫勃朗和他的時代藏品展”時,郭蘭被“漂亮的展品”吸引了。她想起老師常説的“知識改變命運”,暗暗下決心“要好好讀書,長大以後考清華大學,畢業後當畫家。”

  本禹希望小學的學生高青雲是整個隊伍中最活躍的。這個平時放學後常常爬樹的男生,總説自己的“多高的樹都爬得上去”。這一次,他第一個衝上了長城。

  但這個活潑好動的男孩,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的時候卻格外安靜,筆直地站著,敬著少年隊禮,注視著國旗慢慢升起。

  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的校長王成范全程見證了孩子們的北京之行,在他看來,山裏孩子增長的“見識”,是此行最大的收穫。

  “來,你們也來按一下。”7月1日,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週年”成就展的多媒體互動裝置前,孩子們跟著志願者一起按下了手印,熒幕上代表支援香港與祖國“同心”在一起的數字也不斷增長。

  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志願者總是讓他們不斷嘗試新鮮事物。“現在我甚至跟家裏人打電話談論的話題都是孩子們,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想分享給別人。”志願者李昂説。

  作為為民小學的支教老師,他最喜歡家訪,有時還會幫忙做點農活,“城市裏的孩子回家之後,寫完作業就可以休息,而他們還要幫助家長分擔家務,六七歲的孩子就能牽牛。”

  孩子們雖不善表達,卻經常帶給老師驚喜和感動。在支教快結束的時候,孩子們甚至偷偷策劃了送別會,在教室裏挂滿了畫。回憶起支教的經歷,李昂覺得“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的細節最打動人。”

  11月的一天,班裏一個男孩子“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寶貝”,告訴李昂,“這是樹上最後一顆橘子了,它還沒熟,我怕別人摘了,先給你,你過一段時間再吃”。

  “僅剩的東西一定是最珍貴的”。在這位支教老師看來,如果把珍貴的東西給別人,那這個人一定是你覺得最重要的。“這個橘子我最後也沒舍得吃,因為聽到他説話的一瞬間,我已經嘗到最甜的橘子了。”

  在去支教前,李昂覺得自己“內心有些浮躁”。但一年下來,他從學生和老鄉身上學到了很多,尤其是堅強、勇敢和善良。“以前晚上我不敢走夜路,但是當地的婦女甚至是孩子,拿個手電筒就能走夜路。生活難免有不順,但是想起孩子們無憂無慮地齜個小牙,就會給我勇氣跨過一道道坎。”

  這次“北京行”也影響了更多的人。王春翔是來“義務拍片”的,作為此次活動的紀錄片導演,他還負責向網友全程直播,希望更多人關注山裏的孩子。不僅如此,他還把女兒帶來和這些孩子交朋友。“城市裏的孩子大多依賴父母,但是山裏的孩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平時上學,回到家裏還要做家務。”

  他發現“孩子們也在互相影響”。原來在家裏以自我為中心的女兒“就像變一個人”,當天晚上回賓館,他第一次看到女兒自己洗衣服。

  雖然到了陌生的環境,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王春翔覺得孩子們都非常守規矩。“我從來沒見過一個孩子亂扔垃圾,過馬路都是走人行道,都看紅綠燈,這令我非常感動。而且這些孩子們非常自立,吃完早點之後都是自己收拾好,非常自律、自覺。”

  經過幾天的相處,這位導演感覺到了孩子們的變化,由剛到大城市的拘謹到越來越放得開。“這是一次開闊視野的機會,不管以後到不到大城市生活,至少給他們種一顆種子。”王春翔説。(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張曼玉)

  下一頁   [延伸閱讀]   內蒙古走出“騎馬上學”舊景 逐步與先進地區媲美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