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你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長啥樣?小小紙張見證時代變遷

2017年07月14日 09:43:32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潘心怡)連日來,各大高校2017年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陸續開始發放。近年來,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創意不斷,精美設計、毛筆手寫、通知書上增添AR二維碼……作為新生入學的“邀請函”,這張小小的通知書是學子認識大學的第一個渠道,也是不少人珍藏一生的“青春紀念”。

  高考錄取通知書創意多

  7月4日,西北工業大學發出首封高考錄取通知書。該校在錄取通知書中嵌入了基於AR技術的虛擬校園平臺,下載相關APP後,掃描通知書正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紹、學科特色展示等主題內容。

  西北工業大學這份新穎的AR錄取通知書在網上熱傳,而關於高考錄取通知書的“顏值”與創意也引發討論。

  7月12日,清華大學發出了首批錄取通知書,除了入學材料,還會寄去一本書,這已成為清華大學的傳統。去年和前年,清華大學分別選擇了《瓦爾登湖》和《平凡的世界》,今年寄出的則是《藝術的故事》。該校校長邱勇寄語學子,“通過讀這本書懂得欣賞藝術之美,並在生活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南開大學錄取通知書于7月8日寄出,隨錄取通知書一併寄出的還有校長龔克寫給新生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勉勵大家以張伯苓、周恩來、陳省身、吳大猷等南開先賢為榜樣。

  今年復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別出心裁,隨之寄出的,除了《新生入學報到手冊》等常見資料,還附上了一張CD。據了解,這張CD收錄了復旦大學的校歌 ,以及復旦校友們創作的一些歌曲,由復旦大學Echo合唱團演唱。

  近年來,每逢高招季,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相關消息都格外受到輿論關注。中新網記者梳理髮現,一些高考錄取通知書,不僅“顏值”高,內涵也豐富。除了原本的資訊通知作用,不少高校利用錄取通知書傳遞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

  小小紙張見證時代變遷

  如今,大部分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不僅製作精良,還會隨之寄來諸如新生入學須知、校園地圖、銀行卡等其他材料。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錄取通知書也隨著時代的變化,烙下了不同的印記。

  今年53歲的董先生於1983年參加了高考,並順利被當地的師專錄取。他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沒有電話,也沒有人來通知自己是否被錄取,董先生每週都要去學校好幾趟,了解自己錄取情況。

  他説,自己先是從老師那兒得知自己的分數,再確認有沒有過報考學校的分數線,最後就是等待通知書了。

  “每次去學校,先看操場的黑板上有沒有新消息。”董先生説,“不知道去了多少次,終於看到了黑板上寫了‘喜報’兩個大字,再一看有我的錄取通知書,那時的心情太激動了,全校只有兩個人考上了大學!”

  據了解,剛開始不少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由宣紙製作,手寫完成,非常簡陋。江西省天佑中學一位老師回憶,上世紀90年代,部分高校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仍未擺脫手寫。“那時候電話也不多,一般都是郵局寄到學校,然後學生來學校取。”他説。

  這位老師告訴中新網記者,儘管之後通訊方式逐漸發達,很多學生通過電話、網路可以查分,但還有不少學生選擇把通知書寄到學校。

  “現在的錄取通知書越來越多了,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他表示,“90年代我剛參加工作時,學校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不多,也就一百多份,現在一般都有七百多份。”

  高考錄取通知書的別樣意義

  這幾天,湖北考生王木木正在等待她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她告訴記者,自己第一志願報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而等待錄取通知書的過程,自己的心態從最開始的緊張激動變得越發坦然。

  “高考錄取通知書對我來説是對我高中三年努力的一個總結,也是開啟未來人生的一把鑰匙,充滿了新奇感。”王木木説,“在我心中,高考錄取通知書不僅僅是一張紙,而是摸上去有溫度的東西。”

  2009年,江西考生江先生被中山大學錄取,在他看來,“因為成績不錯,錄取通知書的到來在意料之中,所以拿到通知書的瞬間,心裏也就是小小地喜悅了一下。”

  他表示,畢業多年了,自己當年的錄取通知書仍被父母收藏著,“我覺得錄取通知書對父母來説意義更大,是他們的欣慰和驕傲。”

  不同於上述幾位國內考生,廣東的何先生在高中畢業後申請到了英國拉伕堡大學的本科。“我們一般稱國外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為‘offer’,我也沒有拿到紙質版的,就是收到了一封學校的郵件。”他説。

  何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前,在國內參加高考的同學很多都已經提前知道了自己的錄取資訊,然而他是在收到郵件的瞬間才得知被錄取。

  他説:“我無時無刻不在刷新郵箱,因為申請了很多名校,被拒了幾次才拿到offer,只覺得謝天謝地,能夠有滿意的大學讀了。”(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