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中國正在超越昨天的高考

2017年06月07日 15:35:4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40年來,中國高考所承載的打通階層壁壘、推動國家轉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擔至今仍然在肩

  每年小區學校的周邊開啟“靜音模式”,總會想起來給遠在故鄉的父親打個電話,再聽聽老同志重復了半輩子的當年回憶。40年時光飛逝,看著今天全國為高考謀劃、全城為考點避讓、全家為考生服務,再想起父輩當年用被鐵水灼出點點疤痕的手去書寫考卷,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時代的進步。

  今天的孩子們無疑是幸福的,但老同志們有時候卻並不覺得那時的考生境遇比現在差。對於參加“文革”後首次高考的那570萬人來説,1977年的歲末不是冬天,而是一個民族重新高揚崇尚知識、尊重人才旗幟的春天,也是一代人接受考試挑選而改變命運的春天。40年來,高考能夠成為整個國家一年一度的盛大社會活動,高考改革能夠成為舉國上下人人關注的政治,都是因為中國高考所承載的打通階層壁壘、推動國家轉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擔至今仍然在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難。從標準化到日益重視個性化,從等待定向分配到鼓勵自主創業,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綜合素養立意,高考改革一直在試圖與國家需要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同頻呼吸。對於中國迅速成長的40年來説,高考所代表的一整套操作體系,不僅保證了基本的公平和透明,而且提高了人才選拔的效率,其貢獻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當今中國需要更多有創新思維、有獨立思考習慣、有調查研究能力的人才,衡量和培養這一類人才,很難有整齊劃一的標準。比如作家周國平曾經做過以自己寫的散文為題的閱讀理解考卷,按照標準答案來判卻考不過初中生。

  這些年來,高考改革始終圍繞著公平和科學兩個維度展開。如果説高考科目從固定考幾門調整為實行3+“6選3”或3+“7選3”,是在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發揮特長;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是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在一定程度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那麼教育部陽光工程的實施,則讓一度飽受質疑的高校招生黑箱遁于無形;以區域和階層均衡為目標的高招計劃改革,為相對落後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構築起新的希望。

  高考改革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也許某種程度上並不在於題如何出、分數線如何劃,而在於教育觀念的改變。近些年來,國家不斷用各種辦法推動人才培養使用與學歷脫鉤,但還是有很多單位只認“985”“211”;明明大家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弊端,想讓孩子少一點機械記憶,多一點批判、創新思維,卻往往抵抗不住分數的誘惑;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逼得人們必須具備終身學習能力,但高考前後被撕碎成雪花般的書仿佛在問,我們是在讓孩子熱愛學習還是討厭學習?很多經受過高考煎熬的家庭都在反思高考,卻可能不經意間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高考改革的成功,離不開全社會現代教育理念的集體覺醒,它需要我們把自己也投入進去,在重塑考試製度的同時重塑自身對於教育本質的理解。

  《路就在腳下》一文中説,“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不在於是否上大學,而在於他的實際本領。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留心處處皆學問。”走過40年的中國,現在正在超越昨天意義上的高考。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成功機會的增多,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説,高考是一次重要的機會,更是一種人生的歷練。考得好當然值得高興,萬一分數不那麼理想,我們的心情也不至於像40年、30年前那麼沉重。這個社會真的在進步。

  (作者:曹鵬程 原標題:中國正在超越昨天的高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