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民間救援隊也需“救援”:經費裝備欠缺 安全難保障

2017年05月28日 09:55:3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第九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剛剛過去,近年來,在洪澇災害、颱風、戶外等各項救援活動中,民間救援團隊頻現。越來越多的民間專業救援隊被人熟知、認可,成為政府應急救援力量的有益補充。

  據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我國的民間救援力量進入了迅速發展階段,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民間救援隊在各地紛紛涌現,救援也越來越專業。業界普遍認為,目前全國的民間救援隊數量已超過350支,並且還在持續增加中。

  然而,由於“自發性”的特點及共性,民間救援隊普遍存在資金籌措困難,實施救援的隊員安全難以保障等現實問題。

  正能量的傳播

  日前,由福建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省公安消防總隊、省氣象局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512防災減災應急宣傳及演練活動,探討如何更好加強應急聯動,並在現場進行公益培訓,普及防災減災常識,提高群眾防災減災、自救互救能力。當天,福建省7支民間救援隊組成了“應急救援聯盟”。今後,該聯盟將為基層群眾普及防災減災常識、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隊員都有自己的工作,為了正能量,我們走到了一起!”一位民間救援隊的成員告訴記者,“平時大家都喜歡登山,有著豐富的戶外生存經驗,救人的同時,我們也收穫了快樂!”

  廈門藍天救援隊是福建省第一支民間救援公益機構,先後參與四川汶川地震、甘肅玉樹地震等大型救災救援工作,參與大型救災救援隊員累計達數百人次,救助人員上千人。2013年,廈門藍天救援隊經廈門民政局審批,成為合法的公益社團組織。救援隊在福建已有福州分隊、莆田分隊、南平光澤分隊、三明永安分隊、龍岩分隊等。隊伍已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目前千余人。

  在泉州,一支名叫迅捷防汛抗旱救援隊的民間組織經常快速出現在災難現場。在這支40多人的隊伍中,隊員們擁有船艇駕駛證、救生員證、急救證、潛水員證等專業資質;同時,無人勘查機、專業潛水裝具、涵洞探查機器人等專業設備一應俱全。救援隊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日常保持著20多名隊員時刻處於待命狀態。

  “發展速度很快,僅在福州去年新成立十多支民間救援機構。”旭暄救援隊一名隊員介紹,這些救援隊中,有的靠一腔熱血自掏腰包維持生存,如剛成立的陽光、曙光、旭暄等,有些已走在政府購買服務的路上,如福建山地救援隊等。隨著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志願者加入民間救援隊伍,這些救援力量成為政府應急救援體系的有效補充。

  “各種自然與非自然的災害現場,幾乎都有我們的身影。在災難來臨時,救援隊應該像黑暗中的曙光,給人們帶去希望和力量。”福州曙光救援隊隊員表示。“向善的力量是可以傳播和擴散的。”而救援或被救援的經歷,往往成為志願者隊伍壯大的原因。

  “這些民間救援組織雖然在裝備力量等方面和專業救援隊伍還有很大差距,可他們卻實打實做了很多貢獻。這種奉獻精神特別讓人感動。”福建省消防總隊宣傳處處長許翊埔對這些多次協同作戰的隊伍十分認同。

  自掏腰包辦公益

  “救援完全是公益的,不收一分錢。”福建山地救援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救援隊成立15年,共救出708人。成立之初的12年都是他自掏腰包墊付,後3年才有企業捐贈和政府的支援,“隨便一趟救援就得花費數百元。”

  記者了解到,民間救援隊是一種公益性組織,公益是其存在的基礎。一支合格的民間救援隊,不僅需要愛心,還需要專業的救援能力。而這一切都必須以資金為基礎。但目前大多數民間救援隊負責人往往自掏腰包維持正常運轉,而平時的訓練、救援裝備的購買等,隊員們也都是自己花錢。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民間救援隊存在資金困境。

  福建旭暄救災中心的志願者來自各行各業,志願者出人、出時間來做公益,而發起人幾乎包辦了每次救援行動的各類費用。由於缺乏資金,救援隊只購置了對講機、繩索、頭盔等物資。如果要成為一支專業的救援隊,還得購置救援車輛、生命探測儀等,而這些專業救援設備需耗資近百萬元。

  廈門藍天救援隊成立後,負責人水草沒有錢買裝備,她掏光了自己家底。救援隊租了一間面積100平方米的單間作為日常辦公和培訓的隊部,但每個月需要繳將近5000元的租金;救援培訓的開展能切實提高隊員的專業救援能力,但培訓費用昂貴。

  在福建山區,有不少民間水上救援隊,然而這些救援隊卻常常因經費不足、裝備欠缺、救生隊員的安全保險無法購買等問題運作困難。

  救援中救援者同樣存在危險,而如何保證救援隊員的安全,也是各民間救援隊所頭疼的問題。“問了好多保險公司,但沒有一家推出專業的救援險。”福州一家民間救援隊的負責人説,這也意味著救人的隊員萬一發生意外,只能自己承擔後果。

  如何謀求長久之計

  “自掏腰包的發展模式肯定不會長久。”採訪中,多支救援隊的負責每人平均表示,民間救援隊要想發展,要麼探索一條自我造血之路,要麼納入政府的救援組織,獲取政府在資金上的支援。

  目前,一些民間救援隊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發展,有些才獲得了企業的捐贈和政府的支援,但有些還在自己掏錢。相關人士坦言,對於民間救援組織,政府部門目前只停留在管理和監督層面上,救援資金還需社會力量和救援組織自己“化緣”。

  旭暄救災中心負責人準備了兩個方案,一個是以旭暄救災中心為主體出資籌建企業,通過企業的盈利來反哺公益社團。另一個是通過個人出資註冊企業,救災中心和企業互相支援,通過救災中心提高企業的知名度,而企業的所有盈利則用來支援社團運轉,達到共贏效果。

  福州一位資深公益人士認為,民間救援力量靈活機動、滲透性強,在某些特殊救援上甚至更具專業優勢,政府應建立統一的協調平臺和機制,將民間力量納入到政府應急體制中,統籌各方資源,進一步提升民間救援組織經濟實力。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設立相應專項資金、發動愛心企業或人士捐贈等途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並制定相應的資金使用制度,幫助民間救援組織緩解購買設備、人員補貼和交通等方面資金壓力。此外,政府部門還應當完善監管機制並出臺相應的法律條文,以制度的力量去避免民間救援組織野蠻無序增長。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中國紅十字(福建)水上救援隊隊長魏勇生指出,“要探索一條適合民間救援隊伍的標準和體系,例如目前民間救援隊伍在民政部門進行登記,民政部門應統籌協調救援力量。”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