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養生保健事故頻發 亟須明確監管主體制定規範標準

2017年05月28日 09:46:46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 新華社記者 岳冉冉 毛偉豪 王思北

  中醫養生漸成熱潮,到養生館、美容美體館等機構刮痧、拔罐、艾灸等成為流行的養生保健方式。記者調查發現,相當多養生保健機構及從業人員不具備從事保健服務的資質,由於缺乏服務技術標準和規範,養生“養出”傷病甚至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

  拔罐燙傷熏蒸送命

  今年4月,山東濟南的石女士花了8800元在一家養生館購買了拔罐排毒的理療服務,一個療程8至15天,一天三次,每次40分鐘。如此高頻率的拔罐讓石女士痛苦不堪。從第4天起,石女士開始發燒,背部因拔罐出現膿腫。而養生館工作人員稱這一過程正是在排毒,發燒也有利於排出毒素。第9天,石女士因昏迷被送進醫院。醫生診斷,其背部因拔罐出現二度燙傷,需住院治療。

  北京的胡女士3月在一家健康瘦身館接受藥物熏蒸,一個多小時後出現噁心、嘔吐等情況,但工作人員稱沒有大礙。此後,胡女士不良反應加劇,雖然經過半年多的治療,但最終身亡。經醫院診斷,胡女士存在腦幹損傷、熱射症、橫紋肌溶解症等症狀。住院病歷記載損傷、中毒的外部原因為“原因不明的熏蒸劑中毒”以及“原因不明的暴露于熱液和熱汽化物下”。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主任醫師、中國針灸學會砭石與刮痧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王敬表示,雖然刮痧、拔罐安全系數較高,但操作上仍具有專業性。“濟南石女士燙傷事故的問題就出在拔罐過密、時間過長。凡事要掌握度,天天拔罐刮痧,肯定要出問題。”他説。

  記者走訪多家美容美體機構,發現多數都有用拔罐、艾灸、刮痧、熱敷砭石等中醫保健手段配合精油按摩類的養生項目。在昆明北市區一居民樓內的美容養生館,記者稱頸椎不適,店員隨便捏揉了幾下就斷定記者有嚴重的頸椎病,需及早治療,並推薦記者購買包括推拿、艾灸和中藥面膜的理療套餐。

  “在醫院給病人做推拿前,醫生會先診斷再治療。而在養生館,技師往往沒多少醫學常識,客人哪不適就按哪,很容易出現危險。比如推拿不當會導致頸椎骨折甚至癱瘓,背痛有可能是由冠心病或心絞痛導致,推拿不當也會有生命危險。”雲南省中醫醫院院長助理、推拿科主任王春林説。

  昆明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姜莉雲説,今年以來因拔罐不當導致燙傷、針刺不當導致氣胸、推拿不當導致骨折、消毒不嚴導致皮膚病的患者較過去大有增加。

  根據統計,2016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衛生保健服務類投訴2725件,而2015年是516件,其中不少是關於養生保健的投訴。

  “註冊成什麼都可以幹養生保健”

  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各類打著“中醫養生”旗號的養生館、美容美體館遍地開花。不少店面營業執照中只有美容美發或健身洗浴服務,卻做著“跨界”業務:足療店裏做推拿、刮痧;美容店可艾灸、拔罐、中醫理療。

  一些養生館打出的宣傳廣告讓人瞠目:“腋下淋巴排毒可以養顏、防癌”“農曆五月的九毒日是一年中最毒的時候,瑤藥泡澡排毒效果事半功倍”“端午排毒,一生是福”等。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16年印發的《國家中醫藥局關於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要求,中醫養生保健機構不得以涉及中醫藥預防、保健、養生、健康諮詢等為名或假借中醫理論和術語開展虛假宣傳,不得宣傳治療作用。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養生保健機構是“誰都能開”“不管註冊成什麼都可以幹養生保健,註冊公司就去工商局批,註冊為盲人按摩就去殘聯批,註冊為研究院等社會團體就去民政局批。批下來之後,只要不出事,民不舉官不究。”

  在北京一條幾百米長的街上,實際從事養生保健的機構有20余家,但工商註冊經營範圍與實際經營項目相符的僅3家。

  一位業內專家説,根本無法查清養生保健機構的總數,“註冊的經營項目和實際從事業務不相符的太多了,有的工商註冊是諮詢服務機構也在幹養生保健。”王春林告訴記者,昆明從事中醫養生的門店至少上百家,“我去過一些店,大多是無醫師資格證、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無衛生基本保障的‘三無’小店。”

  這些本就沒有資質的養生機構的從業人員絕大部分也是沒有資質的。上來就給客人“號脈”,女士往往“氣血不足”,男士多是“肝腎陰虛”,治療方法都是推拿、艾灸、拔火罐、刮痧等。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有關規定,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類服務應由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服務崗位人員應取得有關主管部門頒發的資質證書,開展的服務範圍應與取得的資質相一致,同時應持健康合格證上崗。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楊金生表示,2015年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增加了保健調理師,2016年12月,人社部公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確定“保健調理師”是唯一一個保健類職業。

  據了解,考取這一證書的約150萬人,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業人員超過一千萬。北京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真正接受過正規培訓考取職業資格的人很少,56.25%的從業者僅通過內部培訓就直接上崗。

  姜莉雲表示,有些養生館的“技師”雖有各式各樣的專業技術資格證,但在醫療上都是不予認可的。北京一家美容美體館的店員告訴記者,入職時會接受公司培訓,培訓優秀者可以拿到美容師資格證,並沒有相關的保健類資格證,但刮痧、拔罐等都可以幹。

  亟須明確監管主體制定規範標準

  雲南省衛計委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鄭進認為,利益驅動、監管缺位、標準缺失,以及錯誤的養生觀都是亂象的原因。

  據記者了解,絕大多數養生機構處於監管盲區。雲南省衛計委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衛計委主要管醫院和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單位,對這些非醫療機構的養生館沒有執法與處罰權;工商部門主要負責企業主體資格審核、經營行為規範及消費糾紛查處,很難對其經營項目的專業性有效監管;而館內的保健品藥品歸食藥監部門管,但也不是所有養生館都出售藥品。

  “看似誰都能管,但其實誰都沒法真正管。往往是出問題了,才由衛計委聯合工商、食藥監等部門聯合行動,但多部門執法還沒有完善的機制,協調起來存在困難。”這位工作人員説。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表示,治理中醫養生館亂象首先要明確監管主體,其次要圍繞中醫養生保健出臺一系列規範標準。

  記者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獲悉,該局已于近日組織專家,對制定中醫養生保健機構規範、服務人員規範、服務規範、技術規範等進行研討,在7月1日中醫藥法正式施行後,儘快完善相關配套法規的制定工作。

  北京中醫藥養生保健協會常務副會長賴南沙説,北京市中醫藥養生保健行業自律準則已完成意見徵求即將下發,會員企業將按照養生保健機構管理規範進行自律。下一步,協會還將借鑒食藥監部門對餐飲企業的評星模式,對養生保健機構進行等級評定的行業管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