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代課教師和他的苗寨娃:為一個諾言紮根深山四十年

2017年05月24日 09:19:5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站在貴州黔西縣金蘭鎮瓦房村華山小學的二樓,視線可以越過圍墻俯瞰烏江上游支流錯界河,河水碧如翡翠。河面上偶爾有舟子緩緩漂過,那是下游幾個苗寨有人家載了雞豕到鄉場上換些油鹽用度。

  那幾個苗寨有20多個學生在華山小學就讀,他們往來學校是坐不得舟子的,一來舟子太小,只載得下兩三個人,二來也有安全方面的考慮。行不得水,那只有走路了。旱路本來是沒有的,多虧了同樣出身於苗寨的老師楊紹書,用鐮刀和鋤頭攀著船頭山辟了一條小徑出來。

  “4公里的山路,最高船頭山、最險蜂子崖,楊紹書老師每天帶著學生往返一遭,硬生生被他們蹚出一條小道來。”金蘭鎮教管中心主任姚雲説。

  一個老師的雙語教學點,為了踐行諾言他堅持了18年

  楊紹書是瓦房村幾個苗寨裏第一個邁進中學大門的人,本也可能是第一個走出這大山的人。“第一次是無奈放棄,第二次是主動想著留下來。”楊紹書説。“第一次是無奈放棄”,講的是他1976年升入初中的時候,家裏實在是湊不出5元錢的學雜費,在學校待了半年就回家扛起了鋤頭。

  孰料,原公社書記彭正祥找到府來。楊紹書還記得那是1977年8月份的一個雨夜,“上午出門還頂著日頭,這地方難摸得很。”開門的正是16歲的楊紹書。

  彭正祥説:“我曉得,你是楊紹書,是鋤頭好耍還是筆桿子好耍?”看楊紹書一怔,彭正祥又接著説,“以後不要下地幹活了,在家裏辦個識字班,我給你記一個壯勞力工分。哦,我是公社的彭正祥。”

  聽見彭正祥三個字,楊紹書才回過神來,忙不迭地點頭。這時父親從裏屋披了外衣出來,操著一口苗語要拉彭正祥住下。彭正祥擺擺手,“聽不懂你説啥,教書的事娃子應了,回了。”

  “娃子應了”,打小慣被長輩呼來喝去的楊紹書看著彭正祥風風火火的背影,心裏有股莫名的感動,把這當成了公社書記和他訂立的一個諾言。

  一個月後,楊紹書的識字班便在自家的堂屋開張了。找木工刨了一張木板刷上墨汁就是黑板,兩塊木條搭上磚頭就是課桌。條件雖然簡陋些,好在不收學費,當天就有9個孩子來報名。楊紹書既教數學、又教語文,既教漢語、又教苗語,這個只有一個任課老師的雙語教學點前後堅持了整整18年。

  斬荊棘、搭藤索,他用雙手開出上學路

  “1981年包産到戶,不記工分了,公社又幫我轉成了民辦代課教師,比種地收入高。”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他的工資已沒法維持家裏四個孩子的開支,楊紹書也曾在暑假跑到廣西去挖煤。

  “你問我當時有沒有動搖,説沒有是假的,但總是忘不掉彭書記那晚的背影,開學時間一到還是趕了回來。”彭正祥已于1985年病逝,楊紹書搖搖頭,“如果彭書記知道我不幹了,不知道怎麼看我。”這就是楊紹書所講的“第二次想著主動留下來”。

  1995年,楊紹書的教學點合併到了如今的華山小學,他也成了華山小學的一名民辦代課教師。學校的辦學條件變好了,可怎麼上學卻難住了楊紹書和他的10多名孩子。華山小學距離華崗三組有4公里左右,有且只有一條“毛狗小道”,深藏在大山之中,荊棘密布、雜草叢生。這樣的上學路,別説年幼的孩子們,就連大人們走起來也艱難。

  楊紹書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帶著鐮刀、鋤頭,斬荊棘、刨石梯、搭藤索,硬生生用雙手給孩子們開出了一條小道。這些年來,每隔一兩個月,他都要帶上工具對這條小路進行清理,方便孩子們上學。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楊紹書帶著苗寨裏的孩子們出山、進山,22年來走過的路程大致相當於繞地球赤道一圈。天雨路滑,他就把走不動的孩子背在背上;有的孩子餓了,他隨身攜帶著乾糧。正因為有了楊紹書的堅持,從1977年開始,華崗三組的適齡兒童沒有一個在小學階段失學、輟學。

  “華山小學可以沒有校長,但不能沒有楊紹書。”華山小學校長王毅説,學校現在53名學生中有22個是苗族孩子,而6位老師中只有楊紹書一人通曉苗語。“苗族孩子從學前班到一、二年級,都需要在楊老師的輔導下進行語言的轉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