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追憶青春,你對“年輕”有何忠告?

2017年05月04日 09:20: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5月4日電(記者 張尼)“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1915年《新青年》發刊詞中的這句話,走過一個多世紀仍被傳頌。

  你的青春歲月是怎樣度過的?有哪些難忘的經歷?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又想説些什麼?“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來自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的“過來人”與中新網記者分享了自己的青春記憶。

  “給自己一些壓力,精神和肉體上的苦都要吃得了

  ——劉海鷹,53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

  回憶起當年的求學經歷,拿了30多年手術刀的劉海鷹依舊感慨頗多。

  童年時為補貼家用糊火柴盒、大學期間去工地打工掙取學費……年少時經歷的艱辛令劉海鷹記憶猶新。

  大學畢業後,原本成績優異的他因種種原因沒能進入心儀的外科,而是被分配到一所地方醫院的腫瘤內科。但他卻沒有放棄理想,第二年主動申請下鄉鍛鍊,因為,在那裏,他有機會接觸到外科手術。

  “工作的地方是山區,沒有水電,晚上看書都要點蠟。”劉海鷹在這樣的環境裏度過了一年時光,白天工作,晚上準備考研到後半夜。一年後,他考入了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博士畢業後,劉海鷹進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科工作。然而,站上夢寐以求的手術臺也並非易事。因為皮膚對當時消毒用的刷手液過敏,他的手出現潰爛,每次傷口被酒精沖刷時都要忍受鑽心的痛。但越是這樣他越珍惜每次上手術臺的機會。

  1995年,劉海鷹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布勞恩獎學金的外科醫生,赴德學習。回國後,他組建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脊柱外科團隊。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已做過近萬例手術。

  他説,如果當年沒有經受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也不會有現在的感悟和成績。

  如今,劉海鷹也在帶研究生,其中不少是90後年輕人。他常感嘆,這些孩子無論是知識面還是領悟力都比他年輕時強,但也少了些吃苦精神。

  “年輕人還是要給自己一些壓力,精神和肉體上的苦都要吃得了,正是逆境在塑造一個人。”劉海鷹説。

  要多去泡圖書館,利用好大學時光

  ——李風,74歲,北京某高校退休教師

  74歲的李風(化名)是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1965年大學畢業後就被分配在邊疆工作,度過了15年漫長歲月。因為經歷了特殊年代,這期間他的專業一度被荒廢。

  1978年,研究生恢復招生,當時已經結婚生子的他決定重拾專業,報考研究生。

  “為了準備考試,每天復習到淩晨三四點,七點再準時起床工作。沒有復習材料,就托同學寄來書本,那時,但凡能找到的和專業有關的書都被我看完了。”李風回憶。

  1980年,37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攻讀碩士學位時,李風依舊廢寢忘食,他説:“那時沒有網路和電視,課餘時間幾乎全在圖書館度過,有時候一泡就是一整天,天黑才出來。”

  留校任教的30多年時間裏,李風一直和大學生打交道,他帶過多少學生已經數不過來了。在他眼裏,如今的孩子學習條件好了,但也懶了不少。

  “在大學的學習時光很寶貴,是打基礎的關鍵,要多去泡圖書館,利用好大學時光。”李風説。

  我們那代人最大優點是踏實,這代人多了些浮躁

  ——張志國,61歲,北京永安路百貨商場售貨員

  1976年插隊返城後,張志國就進入北京永安路百貨商場當起一名售貨員,退休後接受返聘的他,至今已經站了41年櫃檯。

  談到自己的青春歲月,他笑稱:“我們這代人太老套了,總是跳不出自己的圈子,不像現在的年輕人,朝氣蓬勃、有理想!”

  在張志國看來,如今的80後、90後是“有野心、有闖勁兒”的一代,不像自己當年一樣做事謹小慎微,不過這代人也多了些浮躁。

  “我們那代人最大的優點是老實、踏實,不那麼狂,過日子也比較節儉。”張志國説,因為曾在農村吃過苦,當初返城時格外珍惜工作機會,所以想踏踏實實地幹好。

  但張志國對年輕人的未來十分樂觀,他説:“年輕人比我們有想法,希望比我們幹得好!”

  “踏下心來在一個領域內有一定的積累

  ——謝旭輝,35歲,匯桔集團董事長

  1981年出生的謝旭輝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身上的標簽很多——匯桔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理事等等。對於當前年輕人所追逐的“創業熱”,謝旭輝的“創業忠告”或許值得年輕創客們參考。

  回想起自己當年的創業經歷,謝旭輝笑稱“沒想當百萬富翁”。“我們那個年代畢業的大學生腦子裏沒什麼創業的概念,當公務員、進國企、外企是很多人的首選。”謝旭輝回憶説。

  2003年,謝旭輝大學本科畢業,此後進入一家世界五百強的物流企業工作。先後在兩家企業工作過後,他逐漸看到了中國智慧財産權運營中存在的短板,於是萌發了創辦一家智慧財産權服務機構的想法。

  2009年底,他與幾位同行開始了創業,還在2013年創立了智慧財産權交易與綜合服務平臺匯桔網。7年多時間,他的團隊從最初的9人發展到了2600多人。

  回顧這幾年的經歷,謝旭輝説:“這些年基本從來沒有休過年假,最誇張的時候晚上開會要到兩三點,沒有這樣的堅持也許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不過,對於即將走出校園的年輕人,謝旭輝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了建議:“我們當年並非為創業而創業,是的確看到市場需求。年輕人還是要先就業再創業。踏下心來在一個領域內有一定的積累。此外,創業還需要具備核心的專業技術、智慧財産權,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任何崗位幹好了都能出成績

  ——常洪霞,39歲,北京公交集團1路公交車駕駛員

  “我從小就覺得開公交車是一件特別威風的事情,特別是女司機,英姿颯爽!”1978年出生的常洪霞已經當了16年公交司機,回想起當初的職業選擇,她至今用“明智”來評價。

  1995年,職高畢業的常洪霞當上了一名公交售票員,5年後,一心想當駕駛員的她通過努力考取了駕照,並在第二年如願握上方向盤。

  回憶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常洪霞用一個“苦”字來形容。

  “以前我們的公交車是老式車,密閉性不好、透風,到了冬天,跑一天下來,人都凍僵了。”常洪霞説,那時一到冬天就會用塑膠布把腳裹上,然後再穿襪子,她冬天的鞋都要比平時買大兩號。

  即便現在,常洪霞工作時也經常不能按點吃飯,有時為了不上廁所,連水都不敢多喝一口,但她卻從來沒想過換工作。

  常洪霞説,現在不少比她年輕的孩子認為,公交司機或乘務員不是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她卻認為,任何崗位幹好了都能出成績。

  2010年,常洪霞參加北京市舉辦的第一屆大客車專業技能比賽,從80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九名的好成績,是前十名種唯一的女選手。

  她總結説:“人要有不服輸的勁兒,認準一件事,把它幹好!”(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