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媒體:高鐵盒飯披著"公共服務"的皮走"奢侈品"路線

2017年04月25日 15:17:4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高鐵盒飯價格過高問題,近年來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高鐵盒飯價格緣何居高不下呢?究竟是盒飯企業壟斷化經營,還是盒飯的成本高?這都需要高鐵相關部門公開透明,算出明細賬。在從事多年快餐餐飲人士的幫助下,媒體調查發現,按照高鐵出售的快餐份額比例,20元的包子套餐,成本在6元左右;45元的杏鮑菇炒牛肉飯,成本最高16元;而15元套餐的成本僅為5至7元。

  高鐵上的高價盒飯被公眾詬病多年,近來再次被推上輿論浪尖。一份15元的套餐成本僅為5至7元,45元的套餐成本不過十五六元,利潤高達100%,堪稱“天價”。公眾為何對此質疑或不滿?而公眾和消費者為何對奢侈品商店的更加暴利的“天價奢侈品”卻少有質疑?一些人可以極大方地購買可能利潤不止數百倍的“包包”,卻為何對數十元的高鐵盒飯指責不已?根源就在於,同樣是高價的商品,但屬性和定位各有不同。

  奢侈品屬於完全市場化的産物,其價格再高也不具有公眾屬性或公眾保障産品的屬性。而高鐵上的商品尤其是包裝水、飲料和盒飯等,實屬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公眾必需的消費品。高鐵盒飯“公共屬性”,是與生俱來的,其帶有的普惠大眾的天然屬性,但其銷售到乘客手裏時卻完全遵循的是“天價”和“奢侈”的價格,這必然帶有巨大的矛盾性和相互排斥性。

  高鐵高價盒飯贏得了很高的利潤,卻丟掉了其公共保障屬性服務大眾的真正內核。這樣的現實就是,表面上的帶有公共屬性的“高鐵盒飯”,實際上走的卻是“貴族化”和“奢侈化”的路線,過多的考慮的是企業本身的贏利和利潤,而較少地考慮國家和社會給予其的恰當定位。也就是説,高鐵盒飯披的是“公共服務”的外皮,行的卻是瘋狂攫取利潤的“奢侈品”內核。這樣的“人格分裂”式的“公共産品與服務”,公眾焉能不滿?

  高鐵盒飯獲取了事實上的高利潤,與高鐵商品監管和管理體制密切相關。地方政府囿于公眾和輿論壓力,會更多地關注對於關係公眾利益的“水電氣暖”等等公共産品價格,且多年來的證明是有效的、公眾也是基本滿意和接受的,遺憾的是,地方政府的價格管理和公眾價格調控之手,卻無從指導和及于高鐵商品。這是高鐵公眾産品屬性的天然缺陷,也是政府調控價格事實上的“漏洞”。

  高鐵在管理上屬於央企系列,可以有一定的市場屬性。一方面,高鐵運營的確需要利潤,而“越高的利潤越好”又成為上層有關方面評價高鐵政績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卻是管理與價格調控上的“失責”。這是由高鐵運營管理的特殊性、壟斷性決定的,也是高鐵盒飯天價的根源。

  要讓高鐵盒飯價格變得親民,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打掉高鐵盒飯的“貴族習氣”,讓管理和調控機制更多些貼地與親民。其一,應該讓高鐵上的商品價格適當與地方經濟收入水準掛鉤。整體上衡量各地居民收入水準,按照運作路線地區和區域設置高鐵盒飯等消費品合理的政府指導價,這是遏制超高利潤的最有效方式。

  其二,政府之手不過多干預,也可以採取充分的市場競爭方式解決,核心舉措之一,就是剝離事實上的“天價盒飯”與高鐵乘務人員的利益關聯,讓乘務管理人員的收入與盒飯等商品和服務的收益脫鉤,讓市場競爭兼顧公平公正,商品才能更接地氣。讓真正品質優、價格相對廉的盒飯運營商進入高鐵,公眾才能不被高價盒飯“痛宰”。 畢曉哲

  原標題:高鐵高價盒飯的“貴族化”根源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