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人民的名義》:人物都有原型 感謝中央反腐決心

2017年04月11日 11:44:16  來源:澎湃新聞網
字號:    

  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熱播,被部分觀眾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

  近日,《人民的名義》總監製、總發行人、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主任李學政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人民的名義》劇本立項之後,廣電總局電視司就開了一個研討會,對周梅森的劇本高度評價,“成片在審的時候幾乎沒有改變,變的只有太過分的對話,基本上沒大動。我們改的都是錯別字和段落的調整。”

  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由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辦公廳主管,是《人民的名義》的出品方之一。李學政本人還在該劇中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大風廠職工王文革。

  “特別感謝最高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范子文邀請我參加這個項目。”在接受採訪時,李學政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憶了《人民的名義》呈現至觀眾眼前的全過程。

  2014年底,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范子文邀請著名政治小説作家周梅森,創作一部能夠反映社會現實和當下形勢的反腐題材電視劇,這也是《人民的名義》這部劇的緣起。

  最高檢影視中心牽頭立項之下,經范子文邀請,李學政迅速參與到這部劇的籌備當中。部隊影視中心的深度參與,讓《人民的名義》也被賦予了軍民融合成果的意義。

  據了解,李學政曾在《人民的名義》資金最困難的時候,為劇組引入了上海利達影業和大盛國際兩家投資方,在成片送審時,范子文、導演李路、編劇周梅森和李學政這“四架馬車”,配合審查部門完成了複雜的審查工作。李學政還作為總發行人,主導了《人民的名義》落戶湖南衛視的發行工作。

  《人民的名義》的誕生,要重要的還是要感謝中央大力反腐的決心與成果,李學政表示。

  “最高檢檢查了兩個多月,提出了幾十條的修改意見”

  按李學政的説法,《人民的名義》的送審還是比較順利的。

  “最高檢檢查了兩個多月,提出了幾十條的修改意見。廣電總局有幾十條的意見,也審了將近一個月。”李學政説,在送審中紀委時,“中紀委表現出了對最高檢影視中心的極大支援,表示最高檢的東西就讓最高檢來把關。”這樣,省去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

  《人民的名義》終於得以順利播出。編劇周梅森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尺度之大不在官高,而是我們敢於面對當前的政治生態了”

  被問及劇情是否參考了真實案例時,李學政對澎湃新聞直言:“當然,不然我們沒有這樣的膽量。”

  “那個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劇中角色為高育良),張越就是原型嘛,既當過公安廳廳長,又當過政法委書記。每一個人物幾乎都有原型,包括後面的腐敗分子,京州市的檢察長,原來有個天津的檢察長也是腐敗掉了。”李學政提到的張越,是原中共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2016年8月,最高檢經過審查決定,以涉嫌受賄罪對張越立案偵查。

  “有太多素材了,這還是得感謝黨和政府反腐的決心。”李學政對澎湃新聞記者説。

  至於有人質疑,《人民的名義》中警察的正面形象較少的現象,李學政對澎湃新聞記者強調,這個劇絕對不是在抹黑警察群體,這些持有爭議意見的人還沒有把整個劇看完。警察正面形象中,趙東來就是一個代表,“我可以劇透一下,未來的京州市檢察院檢察長,一把手,也是個腐敗分子。”

  曾有投資方合同都簽了,結果沒打錢毀約

  雖有周梅森編劇這樣的金字招牌,也有著最高檢影視中心和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的背書,但《人民的名義》最初仍遭到了不少資本的“冷落”。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該劇導演李路披露,拉投資的過程困難,許多大型國企都委婉或直接拒絕,開拍之後甚至還有2000萬元沒有到位,據央廣網報道,有超過50家投資方表達了投資意向,但最終沒有參與投資。

  李學政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也提及,當他進入《人民的名義》團隊後,有的資方出資合同都簽好了,結果到了打錢的時候這家資方不打錢,選擇了毀約。

  最終,除了最高檢影視中心、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人民的名義》還引入了另外8家出品方,他們分別是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湖南廣播電視臺、天津嘉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正和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利達影業有限公司、大盛國際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鳳凰傳奇影業有限公司,以及導演李路旗下的弘道影業有限公司。

  以該劇當下的熱度和口碑,當初那些未入局的投資方勢必後悔。

  “對拆遷戶的經歷深有體會”

  值得一提的是,李學政本人也在《人民的名義》中出演了一個關鍵角色——大風廠職工王文革。

  李學政介紹,王文革這一角色在故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大風廠工人反對拆遷守護工廠時,正是固執的王文革引起了“一一六”大火,燒傷了38人,引發上級關注從而揭開了貪腐大幕。

  這一角色恰好與李學政過去的個人經歷相關。

  “我有生活經驗。”李學政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過去曾當過記者,報道過拆遷新聞,對拆遷戶的經歷深有體會,而他走向臺前的過程也相當偶然,他是在和導演談投資時,“導演看到了我這個滄桑的樣子,是工人代表。”

  更看重《人民的名義》的社會效益

  “特別謝謝導演李路和天津嘉會董事長高亞麟對我發行工作的支援。”李學政説。

  作為《人民的名義》總發行人,李學政得到了劇組團隊和投資方的充分信任,《人民的名義》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高收視率上,這部由官方立項、民間資本參投的作品,最終被湖南衛視拿下了獨家版權,而網路端,PPTV拿下了網路獨家版權並進行了分銷。

  換句話説,投資額1億多的《人民的名義》已經獲得了資本上的回報。

  對於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來説,更看重的是《人民的名義》背後的社會效益。

  “我們認為在必要的時候必須捨棄經濟效益來換取社會效益,這是我們中心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們絕對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李學政説。

  據了解,一部反映官二代利用父母影響違法犯罪的新劇正在籌拍,尺度同樣不小。

  “放心,有黨中央的反腐決心和反腐成果,有我們的文化自信,一定能拍好類似的題材。”李學政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