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八旬拾荒老人欲捐全部積蓄近10萬元遭婉拒(圖)

時間:2011-05-10 14:30   來源:揚子晚報

  

  社區幹部勸説老人(左)暫時不要捐款。勇峰 小川 攝

  昨天下午,鹽城市慈善總會辦公室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就是行善成“癡”的84歲老人張忠泉。這一次,老人用顫巍巍的雙手,向慈總工作人員遞上5張存款憑證和一張收條,共計9.75萬元,他表示要將這些錢再度捐出去。但在了解老人的相關情況後,工作人員婉拒了這筆捐款,而老人經過考慮,也接受了對方的好意,決定先安度晚年,身後再“裸捐”。

  10萬鉅款,是老人的所有積蓄

  説起這位本報曾經報道過的老人,很多人一定還記憶猶新,就是這位一生勤儉節約、對自己吝嗇得近乎苛刻的老人,卻在去年4月,一次性將自己省吃儉用和多年撿破爛的10萬元積蓄,毫不猶豫地捐給慈善會,此事經媒體報道後,感動了眾人。但老人的“癡”善也讓他遭受了很多非議,妻子和女兒更是離他而去。目前,老人在揚州與自己認下的一名義子生活。

  這次,張忠泉老人欲再次捐出的近10萬元積蓄,是截至目前他所有的積蓄了,一部分是去年10月他存放在曾經居住的鹽城雅和社區居委會的8.05萬元,由該社區打了一張“收條”放在老人身邊,上面寫明由社區代為保管,如果老人離開人世,將遵其遺囑捐出;另一筆1.7萬元,則是他自去年捐款以來的工資和撿破爛所得。張忠泉自去年到揚州後,一直在其義子處居住,于8日回到鹽城。他表示想在鹽城度過晚年,最想去的是鹽城市社會福利院。正是由於綜合考慮到上述情況,鹽城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馮煒才委婉地勸説老人,錢先放在他自己身邊,作為在福利院生活的費用支出,等老人百年之後再將剩餘款項捐出。

  一年多來,老人仍堅持撿破爛

  記者看到,老人頭戴一頂黑色的遮陽帽,上身穿著一件白色的的確良襯衣,襯衣上還有幾處比較明顯的污垢斑跡,下身穿黑色長褲,腳上則是一雙撿來的黑皮鞋,其中右鞋頭已經微微開裂。他拄著柺棍,雖然不需要人攙扶,但整個人看起來,精神要比去年差得多。他還隨身帶著一個小行李車,車上的一隻大手提袋裏裝著一堆衣服和兩個盛綠茶的瓶子,其中一隻瓶子裏盛的是白開水。

  “我現在一天還是只吃兩塊錢,從來不會超過這個標準。”張忠泉對記者説,這些年他已習慣了,但是去年以來身體每況愈下,在揚州曾摔過不少跟頭。他捋起左腿褲管,記者看到上面一處傷口很深,已經化膿。問起為什麼不看醫生時,他説,“我買個膏藥只要幾塊錢,醫院一去就是百十塊,我不能浪費。”老人為了省錢,買藥都要跑好幾個藥店,專挑便宜的買,這期間他還打電話托鹽城雅和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買藥,因為他發現鹽城有一種藥賣得比揚州便宜。

  老人説,在揚州的這一年多時間,他仍然保持著撿破爛的習慣,但是收入不多,“現在20個瓶子只賣1塊多錢。”加上身體越來越差了,也沒有精神跑,一些值錢的廢品很難撿到了,但他還是想把身邊的錢再湊足10萬元捐出。這次是接到單位體檢通知回鹽城的,老人就把積攢的存單都帶回來了。他想捐了錢就住到社會福利院去,不再麻煩揚州的義子了。

  經過慈善總會和社區工作人員的一番苦心勸説,老人經過考慮,同意暫時不捐款,留著自己安享晚年。隨後,他還和慈善會、居委會工作人員一起去鹽城市社會福利院看了看。路上他一再表示:“説不定哪天我就去了,我留著錢幹什麼?以後這些錢還是要全部捐出去。”

  “癡”善老人張忠泉其人

  出生於1928年2月的張忠泉,是東臺市人,中共黨員,省勞動模範,1983年7月從鹽城市建築總公司(現已更名為建興建工集團)退休。因他多次向社會捐款,立遺囑設立公益事業基金,其義舉早在1996年就被評為“鹽城十佳文明新事”。去年,他又將撿破爛等積蓄的10萬元,捐給鹽城市慈善會用於救災。

  張忠泉從15歲開始就為地主打短工,做過縴夫,踏過三輪車,做過小生意,還被國民黨抓過壯丁。1959年9月,進入鹽城專區建築工程處一工區做修車工。參加工作後,張忠泉就多次以單位名義或“學雷鋒”等化名向受災地方捐款,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1965年5月,被表彰為江蘇省“先進工作者”、“五好職工”。1982年5月,被授予“江蘇省勞動模範”。1983年7月退休後,仍然捐款不止。半個世紀來,僅郵政匯款單就有100多張。由於張忠泉向社會捐助的錢,大多數是靠做小生意或撿破爛積攢而來,也因此被社會譽為“雷鋒式老人”。

  這位執著的“癡”善老人,因為遠超常人的行善之舉,也曾遭受過不能承受之苦:遭人非議,妻離女散……他的鄰居們就曾説,以前張忠泉每天很早就推車出去賣東西了,賺的錢自己一分捨不得用,聚積起來都捐了。而他自己的早飯和中飯,都是早上做好了放在飯盒裏帶在路上吃,一般都是青菜豆腐之類的素菜,他計劃自己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2元錢。

  在去年捐出10萬元之後,他甚至拒絕了市慈善總會頒發的證書,他説:“我不要(捐贈證書)。我只希望我能夠幫助受災的人,只想留下精神,教育下一代。”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