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廣東省雲浮市都楊鎮遭遇冰雹。當日,正在遭受60年來第二少雨年的廣東迎來了短時強降水和冰雹天氣。全省21個市縣發佈了雷雨大風藍色預警信號,深圳和廣州番禺還發佈了暴雨黃色預警信號。根據廣東氣象站網監測,廣州、雲浮、肇慶、河源、惠州等11個市縣錄得超過8級的大風,其中佛山市順德區陳村仙涌居委會錄得了全省最大陣風14級。截至17日19時統計,災害過程已造成佛山市12人死亡、27人受傷。新華社發(冼超龍 攝)
關小文説:“這不是錢的問題。事實上,廣東氣象局通過三大通訊運營商免費向公眾發佈的氣象預警資訊,每年達到數十億條。颱風、大範圍暴雨、寒冷等時效較長的天氣,都會大範圍免費發佈。大範圍全網發送預警資訊,需要報省應急辦批准,再通知運營商傳送。而運營商再作發送準備工作。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個小時。”
廣東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副處長熊亞麗説:“災害預警資訊的發佈,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發送上千萬條的資訊,單憑一個部門的力量和單一的渠道,難以承擔這麼重的任務。”
災害警報資訊發佈傳送機制亟需完善
廣東省氣象臺臺長馮業榮説:“因為強對流天氣突發性太強,而且産生和消失的時間短,監測存在困難。美國對龍捲風的預警也僅為十幾分鐘。廣東對強對流天氣的整體平均預報提前量約40分鐘。”
巨大投入拼搶天氣預報提前量,每一秒鐘都來之不易。但如果警報資訊傳送出現“梗阻”,資訊在“決策圈”裏打轉轉,到達不了最需要搶險避災的廣大群眾,這個提前量還有什麼意義?
社會意見認為,“佛山天氣警報資訊事件”反映出當前我國災害警報資訊發佈機制和渠道仍有待完善。在極端災害性天氣趨向頻繁的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門需儘快健全完善災害警報資訊,提高社會的抗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