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家強大了,三萬多人都能從利比亞撤回來,我們那會兒雖然只是空投下來一批藥品,但在那會兒,為救幾十號普通人動用飛機,這已是破天荒的大事……”
初春的平陸縣張店鎮橫尖村,李夏春和老伴兒在自家機井旁的小屋裏煮著餃子。69歲的李夏春身板硬朗,除了村裏的人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51年前那“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中的一員。如今的老李家有十五畝地,七年前花十多萬元在靠路邊的地頭打了一口機井,以25元一小時的價格為附近農戶抽水澆地,單這一項,每年就能有萬來塊錢的收入。當年的老李只有十八歲,是六十一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那會兒還沒結婚。老李笑著説如果不是當初社會各界的全力幫助,也就沒有現在的幸福日子。
與橫尖村相鄰的風口村,住著另一位“階級弟兄”李忠年。已經83歲的李忠年和老伴住在村外樹林邊沒有院墻的兩間小平房中,門口空地上養著幾隻雞,拴著兩隻狗。李忠年當過多年村幹部,在村裏口碑很好,上歲數後當了護林員,看守山上的一片林地。每到春節,村裏、縣裏常有人來看望他,李忠年説,今年春節縣裏還來人送了十斤油、五十斤面。1996年,李忠年還與其他幾位“階級弟兄”參加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回訪慰問團,在北京與當年幫助過他們的恩人見面。
距橫尖村三十多裏的張家溝村,一處挂著“孝節流芳”牌匾的小院安靜地享受著春雨的沐浴,那裏便是當年中毒事件的事發地。小院如今的男主人叫張隨管,據老張介紹,當時之所以將他們家指定為民工的食堂,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因為他們家的成分是富農。時隔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小院仍然時常有外地遊客參觀,但院子靠東側的兩孔窯洞已經坍塌……老張説很多參觀者認為這片百年小院承載著新中國初始那段振奮人心的歷史,應該加以保護。但他家剛剛解決溫飽,實在是沒有一點閒錢來修繕這老房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