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癡情女千里會男友遇車禍失憶 男友真情相守(圖)

時間:2011-03-09 16:09   來源:海口晚報

病床上的王玲仍沒有完全恢復記憶。 (圖片來源:海口晚報)

  3月4日,王玲再一次因為拖欠醫藥費被停藥,此時的她正因頭痛而徹夜不眠,受傷的右耳再次發炎也無錢檢查。這是入院一個月以來的第幾次?負責照料的母親劉倫英已經記不太清了。

  病床上這個22歲女孩,不遠千里來到海口與男友共度春節。這原本是幸福浪漫的相遇,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而改變。頭部受到撞擊的王玲,在手術清醒後面對男友卻問道:“我為什麼在這裡?你是誰啊?”甚至當心急如焚的父母從省外趕來後,她也是經過數天的接觸才記起了血濃于水的雙親。

  除夕之夜

  1

  癡情女孩

  相會男友

  2月2日,對於相戀近3年的王玲和鄧江鋒來説,是個甜蜜而難忘的除夕夜。幾年前,這對年輕人在廣東東莞一家製衣廠打工時相識、相知並相戀。

  當時,來自四川南溪縣的王玲年僅19歲,而來自湖南臨武縣的鄧江鋒也只有22歲。在同為工友的長期相處中,愛情的火花在兩人間悄然産生,鄧江鋒愛上了溫柔可人的王玲,王玲也對陽光帥氣的鄧江鋒有了好感。鼓起勇氣的表白之後,兩個初涉愛河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那時,他們只覺得天更藍了,雲更白了,就連原本枯燥乏味的工作也似乎開始有趣了。

  然而愛情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因為工資待遇不高,鄧江鋒最終離開了製衣廠,隨親人來到海南打工,而王玲依然在製衣廠工作。他們只能以電話、網路和信件保持聯繫,傾訴相思之苦。

  2月2日的除夕夜,王玲來到海口,來到了男友鄧江鋒身邊。當看到女友放棄與家人相聚的機會,不遠千里孤身而來,俏生生地站立在自己面前時,鄧江鋒被深深地感動了。

  不測風雲

  2

  突遇車禍

  喪失記憶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這對戀人沉浸于甜蜜的二人世界時,不幸卻悄然降臨。

  2月3日,也就是大年初一的18時15分左右,鄧江鋒騎著電動車帶王玲外出逛街。行駛至海府一橫路景安賓館前的交叉路口時,電動車被一輛右轉的小轎車撞倒,車上的鄧江鋒和王玲都摔了出去。王玲的頭部重重地碰到了水泥路面上,當即被轎車司機與男友送往醫院接受手術治療。

  根據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出具的事故認定書,事故發生時,駕駛小轎車的當事人林某在右轉彎時未避讓直行車輛,而無機動車駕駛證的鄧江鋒駕駛無號牌的電動車上路。因此,交警認定林某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鄧江鋒承擔事故的次要責任,而王玲無責任。

  當晚,王玲在海口市人民醫院進行了頭部手術。當昏迷不醒的女友被推進手術室時,身上多處擦傷還未來得及處理的鄧江鋒代表家屬進行了手術簽字後,立即將車禍的情況告知女友遠在上海的雙親。

  幾個小時的手術後,當躺在病床上的女友漸漸睜開雙眼時,早已守候在一旁的鄧江鋒卻被她的一句話驚得六神無主———“我為什麼在這裡?你是誰啊?”王玲清醒後的第一句話,讓鄧江鋒遍體生寒。他説,當女友用看陌生人的眼光打量自己時,他愧疚得直想哭。

  經醫院診斷,王玲是因為腦外傷引起的記憶遺失。隨即,她被送進重症監護病房。

  女兒失憶

  3

  父母雙親一個不識

  接到女兒發生車禍的消息後,王玲的母親劉倫英與父親王明忠匆忙從上海飛赴海口。2月8日,王玲被撤離重症監護病房,送往神經外科病房繼續治療,心急如焚的兩口子才近距離接觸到女兒。

  “一開始,她連我們都不認識,只是一個勁地問,我不是在家做飯嗎?怎麼到了這裡?”當父母站在病床前時,王玲甚至都想不起來這兩位究竟是誰。

  眼見養育20多年的女兒連父母都不認識,劉倫英與王明忠既心痛又心急。為了讓女兒恢復記憶,兩人24小時輪流陪伴,不時給女兒述説家庭生活的片斷,從女兒最愛吃的菜、最愛穿的衣服、上學的獎狀到老家的祖屋、大黃狗和門前的小池塘、屋後的大松樹……

  直到三四天之後,病床上的王玲終於記起他們,當女兒再一次叫出“爸”、“媽”時,王明忠兩口子笑了,轉身抹去了眼角溢出的淚水。

  劉倫英説,如今的女兒雖然還時有恍惚,但情況好多了,她已經想起了父母,想起了妹妹,想起了以前的工作。但是,她依然不記得男友鄧江鋒,也不記得兩人間的感情。儘管如此,大家卻都不願意再逼迫王玲去多想。或許是尚未完全康復的原因,每當王玲試圖回想一些事情時,就會頭痛得蜷縮在床上發抖。

  為女治病

  4

  父母天天鹹菜饅頭

  採訪中談及王玲的情況時,42歲的劉倫英多次流下眼淚。今年春節前,王玲與父親王明忠都來到了上海,本來準備與母親一起過春節。或許是因為對男友的思念,王玲又在大年三十那天來到海口。“她才剛到海口一天啊,就出了車禍……”談到這裡,劉倫英捂住臉泣不成聲。

  43歲的父親王明忠是個話不多的淳樸農村漢子。記者見到他時,他正蜷縮在醫院休息室的椅子上休息。“他照顧了小玲一宿,剛剛才過來瞇一會。”劉倫英告訴記者,為了省錢,在照顧女兒的這些天裏,兩口子每天只是吃些鹹菜就饅頭或稀飯。睏了,就在醫院的椅子上將就一下。

  王明忠説,女兒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孩子,因為弟弟妹妹還在老家上學,所以每次發工資後,王玲除了留下少量生活費外,都會存些錢到母親的銀行卡裏,讓她寄回家供弟妹上學用。

  從這對父母的口中得知,因為常年在外打工,所以王玲和兩個弟妹從小都是由外公外婆帶大。懂事的王玲從小就和外公外婆特別親,逢年過節從不忘給兩位老人寄些零花錢。出於對老人健康的考慮,劉倫英與王明忠一直都不敢把小玲出車禍導致失憶的事告訴他們。

  肇事車主已不露面

  數次停藥

  5

  儘管王玲的失憶令親人困擾,但如今卻有一個更大的麻煩擺在眼前———治療費用。“我們一家都是農村的,經濟來源就靠常年在外打工。”據劉倫英介紹,家裏共有三個孩子,王玲是大女兒,下面還有仍在上學的弟弟妹妹。為了減輕家裏的經濟壓力,王玲16歲時就輟學隨父母外出打工。出事前,王玲和父親一直在東莞打工,而劉倫英則在上海打工。現在僅醫藥費和住院經費就花了五六萬元,兩口子已經可以説是身無分文。王玲之前因為治療費用的問題被停藥了幾次,每當被停藥,兩口子就只能四處籌錢,以免耽誤女兒的治療。

  記者在病房看到了醫院2月22日出具的費用清單,截至22日的20天治療期中,預交總金額為50500元,而消費金額為49361.52元。看著僅余的幾百元預交款,劉倫英嘆了口氣説:“那還不夠一天的費用。”

  面對高昂的治療費用,王明忠十分苦惱地説,儘管交警認定了事故責任,但兩口子至今為止只在初三那天見到過車主。他回憶説,女兒出事後,車主交了3萬多元,男友鄧江鋒交了8000元,其他的都是自家墊上的。“車主當時承諾説,他不是不負責任的人,當務之急是先把病人治好再説。”王明忠告訴記者,可後來他們根本就見不到車主了,每次停藥了,妻子只好打電話去催款,可對方每次就交兩三千塊錢。現在,對方更是連電話都不願意接了,一説起醫藥費的事就態度強硬地表示“打官司,法律才是最公平的。”

  “女兒急著治病,我們又人生地不熟,哪個願意打官司來耗費時間啊?”劉倫英唉聲嘆氣地説,現在是治好女兒的病最要緊,他們只希望能夠儘快協調解決醫藥費的問題。

  為了籌錢給女兒治病,王明忠留下妻子照顧女兒,于3月1日隻身返回了東莞的工地。“不做工就沒收入,沒錢就不能治病。”這位農村漢子説。

  “不治了!想不起來就想不起來,算了。咱們出院吧。”每當聽到女兒類似的話語,無能為力的兩口子就會更加的心痛和自責。

  不離不棄

  6

  要用真愛

  喚醒記憶

  女友失憶後,鄧江鋒更加悉心地照料。為了給王玲補充營養,鄧江鋒每天一大早跑去市場買菜來煲湯,堅持天天送來不同口味的營養湯;一有空就坐在床邊講兩人相處的故事,還拿出兩人以前拍的相片;當女友煩悶時,他會嘗試講笑話或故事逗她開心……這一切雖然沒有令王玲想起全部的過往,但對鄧江鋒已經覺得很熟悉了。

  為了給王玲治病,鄧江鋒掏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眼見醫藥費的缺口越來越大,鄧江鋒又向人借了4000元,並且開始四處打工努力賺錢。“因為她不記得我,所以更需要我。”鄧江鋒説,照顧女友是他的責任,他決不會逃避。

  看著這個懂事的男孩為了女兒盡心盡力,王明忠兩口子也很欣慰。雖然在此之前從不知道女兒已有了男朋友,但王明忠兩口子錶示,即使是鄧江鋒的家人還不能接受女兒,但依然希望這對患難見真情的戀人最後能走到一起。

  對於女友能否恢復記憶,鄧江鋒一直保持著信心。“再難都沒有放棄過,現在更不會放棄。”他説,王玲失憶後,他搜尋了很多資料,發現有很多相同的病例最終都恢復過來了。

  “即使她真的忘記了我們之間的感情,我也會努力讓她再次愛上我。”談及最壞的結果時,鄧江鋒依然堅定地説。

  醫生建議

  安心靜養

  有助恢復

  “王玲目前的情況是由腦外傷引起的記憶遺失。”主治醫生羅漢稱,這種情況在一些車禍中較常見。病人往往一時想不起發生車禍時的具體情形,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想起,所以家屬不能過於心急,應該讓病人自然恢復記憶。

  目前,醫院對王玲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其腦外傷。另外,王玲從車禍現場送到醫院時,右耳曾經流血,可能對聽力造成了影響,其恢復程度要看病人的身體康復情況。

  儘管王玲已經進入康復期,但整個恢復過程可能長達數月,羅漢建議親屬在王玲的外傷穩定後,就近租住一個清靜的房子,這樣不僅有助於病人的靜養恢復,也可以節省一些住院費用。不過,羅漢也表示“病人具體的恢復程度,仍不好確定”。( 見習記者 鄧宇)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