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濕麵條能燃燒原來摻了膠 專家稱食用膠不可怕

時間:2011-02-24 13:38   來源:齊魯晚報

  新聞背景

  濕麵條能燃燒原來裏面摻了膠

  2月23日,來自河南媒體的一條消息在網上曝光,極大地震撼了眾多網友:賣麵條的在麵條裏摻食用膠,買回的濕麵條能點著燃燒!

  該消息稱,記者調查時發現,鄭州確有一些經營者在使用化工添加劑,一些糧油店也銷售這些添加劑。不法商販在麵條中添加化工産品如食用膠、檸檬黃、蓬灰、複合磷酸鹽等,以增強麵條的筋度和彈性,有的加入明礬使麵條白亮光潔。

  針對有媒體爆出的不法商販為使麵條更筋道,在麵條中添加食用膠等添加劑、一點就燃的情況,記者在濟南部分超市購買了濕麵條,結果一點就起了火。對此,山東輕工業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趙祥忠表示,麵條中都會添加食用膠(海藻酸鈉)以增加筋度,包括幹麵條、濕麵條、速食麵、拉麵等。食用膠對人體基本沒什麼損害。但是如果使用工業用海藻酸鈉,裏面重金屬的含量要高一些,長期食用對人體損害比較大。

  2月23日晚上9點鐘,記者來到濟南歷山路上一家超市,在麵食專櫃看到,櫃檯上還擺著沒有賣出的濕麵條,與剩餘的水餃皮等麵食放在一起。價格比白天便宜了一些,不少到超市“掃貨”的市民在挑選濕麵條。

  記者隨機拿起一包濕麵條看到,名稱顯示為麵條(中粗),配料為麵粉、水,保存及食用方法為常溫加工食用,保質期為一天。據一位銷售人員介紹,類似的麵食屬於超市自産的。

  從超市買到的濕麵條裏面含不含食用膠?會不會也一點就燃燒呢?記者做了一個實驗:拆開包裝取出一根長度約為10釐米的麵條,用打火機點豎直放置的濕麵條。隨著濕麵條下端點燃之後,記者拿開了打火機,發現濕麵條的火苗並沒有熄滅,而是順著麵條燃燒,其間還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

  記者用手提著燃燒的濕麵條,發現在沒有人為熄滅的情況下,麵條一直燃燒,直到燒完整根。同時,麵條燒後發出一股刺鼻的味道,像燃燒了其他東西發出的氣味。麵條燃燒完後,記者發現燃燒過的麵條通體發黑,用手捏上去感覺很硬,記者使勁才將燃燒過的麵條捏成碎末。

  在購買麵條的過程中,記者還買了一部分水餃皮。由於水餃皮較厚,點燃其中一張后,記者發現燃燒起來並沒有濕麵條那麼容易。

  對於在麵條中添加食用膠等添加劑、一點就燃燒的情況,山東輕工業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趙祥忠表示,麵條中都會添加食用膠(海藻酸鈉)以增加筋度,包括幹麵條、濕麵條、速食麵、拉麵等。食用膠對人體基本沒什麼損害。但是如果使用工業用海藻酸鈉,裏面重金屬的含量要高一些,長期食用對人體損害比較大。

  解新聞

  濕麵條會燃燒屬正常

  針對濕麵條容易燃燒的情況,記者諮詢了山東輕工業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從事食品加工研究的副教授趙祥忠。他對濕麵條容易燃燒給出了解釋。

  據趙祥忠介紹,濕麵條可以燃燒,幹麵條更是存在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麵條中含有澱粉、蛋白質等有機物質,也含有碳成分,所以容易燃燒。至於燃燒過程中出現“劈劈啪啪”的聲音,趙祥忠稱因為濕麵條中含有的水分較大,有聲音也屬於正常。

  “還有一種情況,麵條中的食用膠也會助燃。麵條中都會添加食用膠的,包括幹麵條、濕麵條、速食麵、拉麵等。”趙祥忠説。

  真正的食用膠對人體無害

  採訪中,趙祥忠提到麵條在實地加工中,都會添加食用膠。

  “以麵條實地加工為例,為了增加筋度,一般會添加海藻酸鈉,這分為食用、化工用兩類。”趙祥忠解釋。

  在百度搜索中,解釋海藻酸鈉是一種天然多糖,具有藥物製劑輔料所需的穩定性、溶解性、黏性和安全性。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藥、紡織、印染、造紙、日用化工等産品,作為增稠劑、乳化劑、穩定劑、黏合劑、上漿劑等使用。

  趙祥忠指出,食用的海藻酸鈉主要是從海藻中提取,或者是微生物發酵而來。這樣的食用膠對人體基本沒什麼損害。但是如果使用工業用海藻酸鈉,裏面重金屬的含量要高一些,長期食用對人體損害比較大。“而且食用膠的價格比工業用膠的價格要高很多,不排除不法商販使用的情況。”趙祥忠説。

  趙祥忠還表示,針對濕麵條水分含量較大的情況,有商販為了提高保質期,在製作時過量使用防腐劑的情況也存在,這也是損害人體健康的一大方面。

  實用提醒

  摻不明添加劑食品最好不吃或少吃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提醒市民:有機食品添加劑分為天然和化工兩種。如麵條中添加有化工産品就會助燃。消費者在選擇時要注意選天然添加劑。”

  董金獅表示,國家規定要求出售的食品要標注各種成分和比例,但農貿市場上出售的麵條、饅頭等,都不可能標注什麼比例,長期食用對人體就有危害。食不厭雜,消費者不能常吃含有不明添加劑的麵條和饅頭,要注意經常調劑食品結構,對摻有不明添加劑的食品最好不吃或少吃。 (記者 王倩)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