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一首《再別康橋》發給媽媽 男生離家出走生死不明

時間:2011-02-15 15:22   來源:重慶晨報

  

  傷心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時至今日,涪陵的胡文莉(化名)的手機上仍保留著兒子給她最後發的這條短信。2010年的最後一天,兒子離家出走,給她的手機上留下了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後就此杳無音訊。隨後,這位母親在外尋找兒子的過程中探聽到剛剛有人從烏江大橋上跳下,但沒看清容貌,屍首至今未找到。她多麼希望那個跳江的人不是自己的兒子,多麼希望有一天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時兒子就出現在眼前……

  兒子暑假突然“話多”

  現年46歲的陳曉樸和40歲的胡文莉(化名)夫妻倆是涪陵人。陳曉樸在一所鄉村中學教書,胡文莉在兒子3歲時就外出廣州等地打工。幾乎每逢過年才回家一次。與兒子是聚少離多。轉眼間,兒子陳君(化名)已經長成了19歲的大小夥子了。在位於合川的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讀大二,所學專業是工程管理。

  在胡文莉的眼裏,兒子雖然有些內向、靦腆,但長相清秀、成績優良,很聽父母的話。家裏條件雖不是很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她一直認為他們這個家庭還是很幸福的,也一直以有這麼個兒子為傲。

  但是,在2010年,兒子大一結束的那個暑假,她恰好在家中,就覺得兒子有些不大對勁。以前兒子是不願説話,而這次兒子是不斷地説埋怨話。一會兒説同學歧視他,一會兒又説現行的教育制度有問題。總之是不停地怨天尤人,並且話裏滿含灰心喪氣、自暴自棄。凡事只往壞處想,不往好處想。

  住院2月離家出走

  胡文莉覺得兒子心理可能出現了問題,就帶他諮詢心理醫生。而兒子一聽,更不幹了,死活不願意,堅持説自己的心理沒問題。2010年10月20日,胡文莉以帶著兒子檢查別的健康項目為由,帶到重慶324醫院一查,兒子患有抑鬱症,需住院治療。當天,她就給兒子辦了住院手續,並向兒子的學校請假休學一年。這一住院就是兩個多月。

  2010年12月31日,兒子出院。胡文莉帶他回到涪陵的家中已是傍晚6點半了。當時孩子的父親沒在家,她立即下廚房給兒子準備晚飯。不料兒子在自己的臥室呆了一會兒後,就堅持要出門,説是去書店看會兒書。考慮到兒子每天飯後要按時吃藥,胡文莉説:“等吃完飯吃了藥後,我們一起出去嘛!”但兒子不聽,推開媽媽,堅持自己出去了。胡文莉沒想到這一次離開就再也沒有見到兒子。

  錢和身份證都沒帶

  晚上7點23分,胡文莉手機上忽然收到了兒子發來的一條短信,內容竟然是徐志摩的那首《再別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她忽然有了種不祥的預感,連忙回撥過去,但手機已關機。她又急忙來到兒子的房間,才發現兒子已將銀行卡、零錢、身份證等東西都放在了桌上。銀行卡背面寫著密碼。

  “兒子不會去尋短見吧?”想到這裡,胡文莉連忙跑出門去尋找兒子。當尋到烏江大橋上時,聽到有人議論剛剛這裡有個人跳橋,但只看到了背影,不知道跳橋的人具體長什麼樣子,年齡多大。胡文莉望著橋下滔滔烏江水,只覺眼前一黑。但她強忍住,安慰自己:“不會的,不會是兒子!”

  報警後得知有人跳橋

  隨後,她到派出所報案時獲知,確實在當晚7點25分有人報警稱,烏江大橋上有人跳橋。但只看到一個背影,目前跳橋的人生死未卜,屍首至今也沒找見。時至今日,已經過了快兩個月了,兒子依然杳無音訊。胡文莉仍然認為那個跳橋的人不是自己的兒子,兒子只是離家出走,説不定哪一天想通了就會回家。

  “到今天為止你已離家一個多月,在這一個多月裏,媽媽找遍了你可能去的每一個地方,媽媽每天以淚洗面,心都快碎了。媽媽的孩子,你在哪,你快回來吧!親愛的朋友,也請你們幫幫我……”2月12日,這位盼兒子盼得肝腸寸斷的母親在網上發了一篇帖子,希望有人提供線索,但至今仍沒有兒子的任何消息。

  昨天,胡文莉對記者説,兒子性格內向,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在孩子3歲的時候,她就外出打工。父親對孩子管教很嚴,經常把他關在屋裏讀書,不準他出去玩。現在夫妻倆都對以前的教育方式有些後悔。

  同學説“他很孤僻”

  陳君的大學同班同學袁佳賓説,陳君這個人平時喜歡獨來獨往,性格孤僻,不愛説話,有些固執。但對人比較隨和,成績也不錯,大一還拿過獎學金。在袁佳賓等同學眼中,陳君這個人比較“怪”,現在大學生誰沒有自己的QQ號呀?但陳君就沒有。他不願與人交流,同學聚會,拉他一起去吃飯,但他死活不去,就呆在屋裏。對於陳君的離家出走,袁佳賓認為,可能是家人認為他有心理疾病,不顧他的意願強行從學校帶他去醫院進行心理治療,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記者 伊永軍)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