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女子民兵哨所堪比正規部隊 平均年齡僅22歲(圖)

時間:2011-02-11 14:12   來源:東南網

女民兵的被子折成“豆腐塊”

女民兵在監測海上船隻的運作

女民兵在訓練如何滅火

  五十多年前,為了防止國民黨特務和小股武裝侵犯,福建惠安大岞村村民自發成立民兵哨所。

  五十多年過去,在一代代惠安女民兵的艱苦努力下,哨所憑藉堪比正規部隊的管理水準,被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評為“全國基層民兵預備役先進工作單位”。

  如今,雖然女民兵們每個月只領千余元的工資,這與同村打工姑娘的工資相差甚遠,但她們仍秉承著一代代惠安女民兵精神,堅守崗位,並擔任村裏的義務消防員。

  近日,記者在哨所所長張亞平的帶領下,探訪了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

  “娘子軍”平均年齡僅22歲

  哨所的訓練場等樣樣全

  今年17歲的女民兵蔣冰冰剛進哨所不到一個月,是哨所最年輕的成員。雖然出生在農民家庭,能吃苦,可哨所的管理制度,以及每天的訓練,著實讓她感覺有點吃不消。

  每天早上5點半女兵們起床後,首要任務就是整理內務。“疊被子就要花去1個多小時,大家都要疊成‘豆腐塊’。”蔣冰冰説。

  而女兵們在進行戰術訓練時,要練好快速躍進、臥倒、裝彈、舉槍、瞄準、射擊一氣呵成的硬功夫。這也讓蔣冰冰著實頭疼。

  “動作稍微不夠到位,就要重來。”蔣冰冰説,在訓練時,為了練好一個動作,往往要重復做上百次。看到其他女兵都強忍著傷口的疼痛訓練,她也只好咬咬牙,硬挺過去。

  張亞平介紹,哨所現有9個女民兵,這些姑娘的平均年齡只有22歲。

  2002年,哨所憑藉堪比正規部隊的管理水準和訓練模式,被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評為“全國基層民兵預備役先進工作單位”。“這樣的民兵哨所,在全國僅有三個。”張亞平説。

  哨所的訓練場等樣樣全

  張亞平介紹,哨所建立至今,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如今哨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可哨所的制度卻未變,一直延續著老一輩女民兵艱苦奮鬥的作風。

  建哨之初,虎豹關只是一片長滿蒿草的荒坡。老一輩女民兵肩扛石頭,硬是在荒山坡上用石板建起了一座二層高的哨所。

  四十多年過去後,當年的老哨所天花板在雨天時常漏水。1997年,張亞平剛到哨所時,發現一樓天花板的4條石條斷裂,隨時可能坍塌。當時由於資金不足,張亞平只好找來一根木柱,頂在了天花板上。

  同時,由於哨所的制度不夠完善,如何管理好9名女兵,成為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張亞平熬夜擬出了一份包括戰備執勤、內務管理等八大內容的哨所規章制度。

  後來,張亞平還帶領9名女民兵拆除了破舊的老屋,剷除荊棘荒草,從海邊採回石料,修公路,硬是在爛石堆裏“摳”出了一塊2000多平米的空地。

  如今,再次翻新後的哨所擁有1000多平方米的訓練場,周邊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而哨所內的觀察室、值班室、武器室和多功能會議廳等,樣樣整齊劃一,成為遊客觀光的地方。

  女副哨長堅守哨所20年

  女民兵保護財産1500余萬元

  1989年初中畢業後,副哨長張麗蓉在當過十多年民兵營長的父親的鼓勵下,來到了哨所。一年後,她就取得了實彈射擊5發子彈打中50環的好成績。

  張麗蓉剛進哨所時,她的工資僅有20元,在哨所服役幾年後,她發現姐妹在外面做工的收入比自己高出好幾倍,於是,開始動搖想退役。

  當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時,卻得到一頓訓斥,“你難道忘記爺爺奶奶講日寇登陸時的慘景嗎?進工廠能多賺錢,但民兵這個崗位的重要性,是錢比不了的。”

  從此,張麗蓉鐵了心,帶頭以哨所為家。同時,哨所裏若有女兵想提前退役,張麗蓉也會親自到女兵的家中做思想工作。

  20年過去了,如今,她成了哨所裏的“元老”。張麗蓉説,如果祖國需要,她願意在哨所裏呆一輩子。

  女民兵保護財産1500余萬元

  五十多年過去,新一代的惠安女民兵面臨著職能轉變。

  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有3300多戶居民,多數民宅仍是石材結構,房前屋後,堆滿柴草,但村內消防設施短缺。

  然而,城裏的消防隊離這裡將近三十公里的路程,柴垛著火,消防車趕到已來不及。

  1999年7月,在張亞平帶領下,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自發組建了一支女子義務消防隊。

  近年來,女民兵們上街頭開展消防宣傳122次,協助派出所參加消防監督檢查60余次,參加初期火災撲救30余起,保護財産1500余萬元。2010年11月哨所女子義務消防隊員們被授予“中國消防志願者”稱號, 當地村民稱為“惠安海岸邊上的火鳳凰”。(東南快報 記者 張鴻鵬 通訊員 張亞平)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