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老人摔倒無人敢扶”事件頻發 專家稱因信任危機

時間:2011-01-13 12:07   來源:光明日報

  

  時下,“老人摔倒無人敢扶”事件頻頻發生。一方面我們聽到對“世風日下”的集體譴責,另一方面卻是“好人難當”的無奈感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困局?

  扶起摔倒的信任

  1月10日早上,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許大媽去菜市場途中摔倒。年過60的她因膝關節不靈活,自己爬起來很費力。當她向周圍的人投去求助的眼神時,卻無人願意上前攙扶。最後,她不得不用了很多時間才自己掙扎著站了起來。

  類似的事情或許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

  眼下人們正在熱議的是2010年末福州一位八旬老人摔倒路邊後猝死的悲劇事件。據當地媒體報道,老人摔倒後,聚集了不少圍觀路人。一位好心女子欲上前翻看老人是否隨身攜帶急救藥物,但被人“好心”勸阻。此後再無人上前施救,直至老人生命終結。

  此事發生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有指責路人冷漠的,認為世風日下;也有替路人辯解的,認為現在好人難當。

  有關專家指出:“老人摔倒無人敢扶”不是人們良知泯滅的表現,而是信任危機下上演的悲劇。“悲劇不僅僅在於老人生命的隕落,更在於伴隨老人而逝去的社會道德。”

  好人難當,人們無奈的心聲

  在百度貼吧中,網友對福州老人摔倒猝死事件進行了熱烈討論。一位網友留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為現在的社會人心太複雜,誰沾上就訛誰,我就上過當。”“好人不能做”不僅僅是這位網友的認識,事實上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潛意識。

  “救死扶傷、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今天,這種美德不僅沒有發揚,而且還被質疑。這背後是無奈,更是人與人之間信任危機的集中爆發。”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小錫説。

  王小錫指出,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給很多人留下了負面影響。而現實生活中偶有發生的假摔、家屬訛人的情況,更是一次又一次澆滅人們伸出援手的熱心。

  正如網友“老薑”所説:“20年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遇到這種事都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的手。但如今卻不一樣了,善舉很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據重慶晚報報道,2009年11月14日,重慶初二學生萬鑫扶起摔倒的老人,但老人及其子女稱其是肇事者,起訴並要求其父母賠償。一審時多人證明少年清白,法院駁回老人訴訟請求,老人不服上訴。二審開庭這天,老人撤訴。萬鑫自此變得沉默寡言,哭問父母:“你們不是説要助人為樂嗎?”父母聽後無言以對。

  “尊老愛幼、樂於助人是我們從小就樹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老人摔倒無人敢扶’拷問著傳統美德,也拷問著社會信仰。在物質文明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更要懂得精神文明的可貴。”學者李俊表示。

  不敢施救,源自信任危機

  “救,還是不救,這在一般情況下本不應該是個問題。我認為,救助他人或任何一種生命,應當是我們的一種道德義務。見死不救,顯然有悖於人們基本的道德感情和責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倫理學家何懷宏表示。

  有人説,南京彭宇案法院的一紙判決讓社會道德倒退了30年。這種説法可能有些誇大,但現實中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機卻讓人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王偉認為,道德的義舉屢屢遭遇不道德的“誣陷”,足以影響一個社會的負面情緒。扶弱濟困和見義勇為成為稀缺品,相對應的表像是道德的淪落,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社會信任紐帶斷裂。

  正是由於這樣的信任危機,讓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路上長達半小時,多名行人路過卻無人幫扶,老人最後被救起時説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放心吧,我不訛人!”

  “‘我不訛人’呼喚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懼正是一種社會信任危機的陣痛。當務之急是讓公民精神儘快成長起來,修補起社會信任的紐帶,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道德提升。”王偉説。

  重拾失落的信任給“好事者”以鼓勵和力量,是光大扶弱濟困這一公序良德的必須。中央制定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已有9年,兩年一次的全國範圍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道德模範人物評選,也已進行了兩次。身邊的道德模範是最好的榜樣,他們也將成為扶起人們之間摔倒的信任的重要力量。

  扶起他,如同扶起你的親人

  “每個人都會變成老人,每個人都有老年親屬,如果人們心中的信任危機永遠持續下去,如果再也沒人願意邁出救人的那一步,那麼最終受到更深傷害的是你自己。”王偉説。

  “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一定會伸出援手,畢竟這個世界還是懂人事、有良知的被施救者多!”網友“落花飛舞”講了自己的感受:“其實我以前也是害怕惹事,可是有一次,我的親人下班路上被歹徒傷害躺在路上,而幾個路過的人都怕惹事而離開,後來還是一位老人報了警。但我的親人卻耽誤了救治時間,命雖保住了,手因此而截肢。從那個時候起,不管遇到什麼樣難纏的人,只要遇險,我一定上前,因為救下來的可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創辦“生命熱線”的全國道德模範趙廣軍説:“善心就應該通過善舉表現出來。但如何在助人同時保護自己,避免善心受到傷害,可以通過一些具體方法來避免,比如在扶起摔倒的老人前,找兩個路人作為見證,最好再一道將老人送去醫院;在醫院交款時,也讓醫院做個見證等。”趙廣軍同時指出,作為被救助的一方也應承擔起重建信任的責任。道個謝、心存感恩之心、為救助者正名……這些基本的“禮儀”,看似簡單,但會給人溫暖和力量。

  扶起你我之間摔倒的信任,一個人是辦不到的。但如果有一個、十個、一百個人願意伸出自己的手,那麼扶起這份信任的力量將不斷傳遞和壯大。(殷泓 王逸吟)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