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上班耗時長讓人身心俱疲:坎坷上班路,何時變通途

時間:2010-12-23 09:28   來源:人民日報

  -“坎坷上班路,何時變通途”

  從城市規劃入手減少出行量,多舉措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和效率

  前不久,中科院發佈《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對北京等50座城市上班花費時間進行的調查顯示,有17個城市上班花費的平均時間超過30分鐘。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最長,達52分鐘,其次為廣州48分鐘、上海47分鐘、深圳46分鐘。

  作為全國上下班耗時最長的城市,北京的出路在哪?

  “從城市規劃入手減少出行量、縮短出行距離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先決條件。”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的專家建議,要重視引導城市用地朝通勤短程化和功能混合化方向發展,及時疏解城市功能,鼓勵近業擇居,儘量減少“職住分離”現象。與此同時,下力氣改變中小學教育資源嚴重失衡的現狀,增加財政投入力度,在居住人口密集和教育資源薄弱地區建立較高水準的中小學和幼兒園,鼓勵就近入學,確保減少交通流量。調整醫療等公用設施建設佈局,盡可能減少交通産生源。同時要繼續搞好政府部門網上申報、網上審批等公共服務,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減少市民“公事出行”數量。

  近日,北京市提出,“十二五”期間將鼓勵居民就近就業,從源頭上減少市民出行需求,緩解交通擁堵。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長趙傑表示,除了規劃上的調整外,多舉措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和效率,也是讓坎坷上班路變成通途的重要途徑。他建議,在政策上,鼓勵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運輸,有效提高公共交通覆蓋率和服務水準;在技術上,解決好各種交通工具之間的銜接換乘,通過整合協調後構成出行方式網,從而滿足居民不同的出行需求;在管理上,完善交通管理方式與配套設施,逐步實現動態性、精細化、智慧化交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指出,步行、自行車交通方式是“綠色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強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的建設,發揮步行、自行車交通在短距離出行和接駁換乘等方面的優勢。

  他建議,針對北京大院多、街坊範圍大的特點,研究非機動交通穿越大型居住區的具體對策和財政激勵政策,改善微迴圈,方便市民步行和自行車交通。

  此外,專家認為,解決交通擁堵,縮短出行時間,不僅需要硬體建設,更需要“軟體”支撐。要從優化城市管理入手,倡導佔地少、零排放的綠色交通新風尚,使每位市民都積極參與,並從自身、家庭、本單位開始來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緩解擁堵,提高出行效率。本報記者 陳仁澤

  遇到堵車莫急躁(延伸閱讀)

  心理暗示解壓力。堵車時,車輛會不斷地停車、減速和等候,容易造成駕車者心情煩躁。長期下去甚至會影響脾氣性格,還會容易出現心跳加速、精神緊張、忍耐力減弱等症狀。所以,當堵車出現煩躁情緒時,可以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心情煩躁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可通過回想美好的情景和自豪的事情來緩解這種心理壓力。

  思緒轉移自輕鬆。堵車時可以聽聽輕快的音樂,看看車外的風景。也可打打電話、哼哼小曲,或者扭扭脖子、伸伸胳膊,活動一下筋骨。比如,可以在將車停穩的情況下,緊握拳頭,繃緊胳膊,體驗上肢的緊張感覺,然後忽然把拳頭放開,讓手臂放鬆。反覆做幾次,身體的放鬆會帶動精神的放鬆。

  體諒別人勿焦躁。遇到堵車,看到前面的車不動時,最好不要焦急地按喇叭,讓別人的煩惱雪上加霜。

  精神集中不添亂。堵車後因為前面的車隨時可能開動,所以應當精力集中,隨時準備啟動車輛。如果不及時開車的話,就會給後面的人帶來不便。

  堵車時,由於車輛較多,汽車尾氣會大量瀰漫在空氣中,並通過車窗進入車內。所以,長時間堵車,應關閉側窗,打開天窗,防止尾氣進入。還應合理使用外迴圈和內迴圈,讓車內空氣保持清新。 (商 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