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民警為護送復旦學生墜崖續:獲救者願捐款200萬

時間:2010-12-17 08:58   來源:廣州日報

為救學生犧牲的民警張寧海。

  部分學生對黃山事件冷漠言論致復旦深陷“黃山門” 專家認為獲救者必須真心懺悔

  以復旦大學學生為主的18名上海驢友黃山遇險,致營救民警張寧海不慎墜亡一事,連日來不斷“發酵”:復旦學生脫險後不談哀悼殉職民警、先討論如何搞好媒體公關,對民警犧牲冷漠無情、不承認錯誤推卸責任……網路上層出不窮爆出的“內情”,讓復旦大學深陷“黃山門”。

  教育專家熊丙奇表示被救學生應表達誠摯的哀悼。

  “下午採訪時,復旦學生冷漠的樣子讓我心寒。他們甚至連張寧海的追悼會都沒參加,就匆匆回去了。”12月14日,這樣一條微博引發了網路上對復旦學生的眾多譴責。

  “黃山門”起因:

  獲救學生拋出冷漠言論

  面對如潮批評,一位獲救學生回應稱批評者為“道德帝”,他在復旦大學BBS上寫道,“領隊和隊員做了哀悼,先遺體鞠躬、默哀,願意為他的家人做任何的事情,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某些道德帝還覺得不夠?整個事件中,最不負責任的表現是警察在找到隊伍之後,要求立即下山,這是導致了張寧海警官墜崖最大的原因,而當時的情況完全不適合下撤,做這個決定的人才是最大的責任人。”

  還有人發帖辯解説,“學生們失去話語權,是因為老師的到來,對於學生的冷漠,當時的記者不能斷章取義,也許是老師下了封密碼。”

  此外,更有復旦學生在BBS上討論“控制媒體”,探討如何利用媒體來讓事件往好的方面轉化,稱“通過這件事,看出復旦對新聞媒體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建議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多去幾家報紙,而不是集中在一兩家報社,陣地要多佔領,會有很好的效果。”

  “黃山門”後果:

  網民激烈指責學生冷血

  不斷爆出的種種薄情言論,很快讓眾多網友對一名無辜生命犧牲後的悲傷化成了對復旦、對復旦學生的“不原諒”。

  “我們的警察因為救這些人而犧牲,他們沒有任何的反省,而是只會推卸責任,甚至倒過來指責營救者。”“這些人,是在國內最好的大學裏,這些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或者説至少他們會佔著社會的主導位置,但這樣的人,真的能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嗎?”

  “警察執行搜救任務是履行職責,犧牲也是在所難免,但是這些高校學子事後表現出的冷漠無情、恬不知恥卻是天理不容!”

  但隨即,就有學生回擊指責批評者“偽善”,“正常人在受到此等恐懼之後有理由無法進行正常思考,沒有及時道謝都是可以被原諒的,卻被網上那群虛偽的人追打,用心險惡令人髮指。對於警察殉職請去找公安局去找政府,他們有義務給他家人補償,而不是來找學生。”

  面對外界對復旦的各種質疑,復旦大學官方微博回應稱,“小編説句話,當事個別同學的言論哪怕是一時無心,也確實是不負責任和不妥當的,我會嚴肅地告訴我今後所有的學生,內心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是你在復旦擁有尊嚴和驕傲的前提。但請相信,這不代表多數當事同學,也絕不代表大多數復旦人的態度和心情。”

  “黃山門”最新聲音:

  獲救學生願捐款200萬

  事實上,除了眾多引發網友憤怒聲討的“冷血”言論之外,復旦大學校內BBS上也不乏一些“理性”的聲音。一位獲救學生就發帖稱,現在不該只是互相譴責,應該理性地解決問題,“捐款是第一步要去做的,並要確保捐款要交到張寧海父母的手中。之前有朋友建議説捐200萬元,我們18個人分,我覺得這個建議其實很好,但抱歉的是,目前這個數目還不太實際,但可以作為未來的長遠目標。”

  這位成員還表示希望盡可能利用社會資源來保證犧牲民警家人的生活,呼籲建立一些相應的“高危公職保障制度”、“專業搜救培訓”等,確保用最專業的人去做最專業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悲劇的發生。

  這一聲音得到了很多復旦校友的贊同:“建議以復旦大學的名義為張寧海家屬設立一個基金,以學校出資和校友捐款為主,如資金充足還可作為今後黃山救援人員的傷亡補助基金。”

  教育專家看“黃山門”:

  理性過頭就是冷血

  針對這場不斷升級的論戰,教育專家熊丙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其實是個很危險的資訊,應當引起包括教育界在內,整個社會的反思,誰培養了這些學生、誰在創造“唯結果論”。“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導致學生在學校時候就有了強烈的功利主義思想,甚至於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成就自己?長此以往,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念被扭曲,喪失了最基本的倫理道德。”

  熊丙奇還表示:事情需要理性解決這一説法沒錯,但獲救學生至少應該對導致那名警察喪生的事實有真心的懺悔,要知道自己的無知和魯莽是主要原因,更應對此表達誠摯哀悼,“理性過頭,就是冷血。”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表示:“我們的大學要好好反思,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應該多找找自己的弊病,光重視只是培養,不加強德才教育,這樣教出來的人比沒有文化的人對社會危害更大。” (文/陳慶輝、賀涵甫 圖/來自網路)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