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風靡説明年輕人的審美教育出了大問題
“整形時尚反映出我們當前社會畸形的審美觀。”肖鷹説,現在社會流行的審美趨向是用機械的、模式化的數量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美”。“‘整容’,用莊子的話説,是‘殘生傷性’,也就是‘殉’。王貝為了‘美’去做面部‘磨骨’,就是‘殉’。”
一年多前,在某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實習的張軒發現,面對眾多求職簡歷,人力資源部經理最慣用的初選方法,就是看誰長得順眼就讓誰通過。為此,張軒專門詢問過那個經理,對方的答覆是:“不看長相看什麼?難道要看內在修養?內在修養怎麼看啊?內在修養就一定比外表重要嗎?”
按當前社會的審美標準,什麼人才算美?調查中,公眾給出的排序是:有美麗外表的人(67.3%)、有權力的人(47.3%)、有金錢財富的人(46.4%)、擁有名氣的人(41.3%)。而“擁有內在修養的人”(39.1%)排在最後。
“這個結果令人大跌眼鏡。”但肖鷹認為,這是當下社會審美狀態的真實反映。真正的美,應該是一種風度與氣質,一種個性生命的呈現。王安石描寫王昭君的詩説“意態由來畫不成”,即女性的美表現在她的舉手投足和言談神情中。
“整形風靡説明年輕人的審美教育出了大問題。現在媒體版面上充斥著娛樂文化,這會給青年帶來一種單向度的‘審美’引導,即只看外表,不重精神,迷信技術,輕視自然。”肖鷹説,當前的國民素質教育,面臨著以娛樂消費為主旨的大眾文化的嚴峻挑戰,當務之急是要讓青年在辯證理解身體與心靈、自然與技術、個性與社會等關係的基礎上,懂得美、創造美、珍惜美。如此,青年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才不會發生王貝的悲劇。(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