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近八成民眾認為官員資訊不透明 吁其公示家庭財産

時間:2010-11-30 12: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日前,浙江省嘉興市“競爭性選拔幹部工作辦公室”在當地日報、網站上公示公開選拔副處級領導幹部預備人選,除了本人照片、學歷、工作簡歷、現任職務等資訊,還公開了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員的社會身份。

  公眾如何看待嘉興這一舉措?目前官員資訊公開程度如何?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52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8.8%的人覺得當前官員個人資訊不透明,81.7%的人期待官員資訊充分公開,其中49.3%的人表示“非常期待”。受訪者中,“80後”佔39.9%,“70後”佔35.0%。

  嘉興:公開擬任官員社會關係破除了猜疑

  浙江省嘉興市“競爭性選拔幹部工作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從全國各地選拔年輕領導幹部引發的熱議來看,公眾對年輕官員的疑慮並不在於其該不該位居要職,是否‘官二代’或‘富二代’,而在於其從政之路是否符合程式正義,是否陽光透明,是否存在‘暗箱操作’。”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次公開選拔副處級領導幹部預備人選的過程中,一些群眾有疑問:這麼年紀輕輕的“75後”甚至“80後”就成為副處級幹部預備人選,入選幹部是否有後臺?是否有背景?

  “為了回應群眾關注,有效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度,確保選拔工作始終陽光透明,我們在公示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探索,除了公開入圍人選的相關資訊,還公開了其配偶、父母的從業情況,子女的就學情況等。”該負責人説,考慮到當事人個人隱私,沒有公開家屬姓名,只是公開了單位、職務等關鍵的社會身份。公示後,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廣大群眾對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説,公開破除了猜疑。

  充分公開官員資訊,會有哪些作用或後果?調查中,79.9%的人首選“有助於對公權力的監督約束”,73.4%的人認為“有助於杜絕人事腐敗”,67.1%的人表示“有助於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國務院日前發佈了《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其中一個部分就是強調,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於安認為,要建設法治政府,就要強化公共機構的自我管理,官員資訊公開是一個基本的機制。他認為,官員個人資訊公開可以動員社會力量,對公共機構和公務人員是否履行職責進行監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務員隊伍的廉潔性,提高公共機構的效率,克服腐敗。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燕繼榮指出,個人資訊有些涉及隱私,不願公開是人之常情。“但既然為官,就是公權力的一部分,官員的基本資料和社會關係,不應該是隱私。資訊公開後,老百姓就能看得清楚,這對一些‘官二代’通過非正常途徑進入官場有約束作用。”

  本次調查顯示,77.7%的人認為既然為官,就必須接受公眾監督。63.1%的人認為官員的基本資料和社會關係,不應該被視為隱私;僅8.5%的人認為公開官員個人資訊,侵犯了官員個人隱私。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