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鄒天榮(右)和她102歲的老母親(攝影 張一夫)
但是,並非所有的老人都像孫錫純一樣兒孫繞膝、閒適自在。“空巢老人“也不不少。74歲的河南老人鄒天榮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鄒天榮的三子一女,有兩個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還有兩個在外地忙事業。孩子們各自忙碌,並不能經常回家。鄒天榮掰著指頭計算著孩子們下一次回家的時間。“有兩個孩子在美國,他們幾年回來一趟。最近是,去年10月回來了一趟。距離我最近的孩子兩個月回來一趟。”
所以,雖然已是七旬老太,但鄒天榮在家裏絕對是“頂梁柱”。除了要照顧多病的老伴,102歲的老母親也需要她的重點“保護”和悉心照料。鄒天榮説,十幾年來,自己已經習慣了家裏這三口老人的平淡生活。她笑言,只要自己身體撐得住,這樣的生活就要繼續。“3個人吃飯,洗洗衣服,搞搞衛生。只要不生病就沒問題,一生病就有點麻煩。”
生活的難處往往體現在很多細節上。比如,最近,天氣轉寒,她的老伴犯了氣管炎。“老伴被我送去打針了。住院的話,我沒時間照顧他,也花錢。所以這次我讓專家給他開了10天的藥,就近找了一個醫院,每天送他去打針,打完了我再接他回來。”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宗族觀念極強的國度。家在中國老人眼裏的重要意義,外國人很難想像。很少有人願意在晚年放棄“家”而去社會機構養老。而把老人送去養老機構的子女,也往往會背上“不孝”的罵名。所以,即使生活得並不輕鬆,鄒天榮家的三位老人也願意守著自己的家。而九成中國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
像很多中國父母一樣,鄒天榮和老伴也惦念孩子們,但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事業發展和個人生活,她和老伴相互寬慰,鼓勵彼此更獨立、更積極地適應一個個沒有兒女相伴的日子。“前幾年我惦記他們的時候總是想哭。後來比一比,很多人都是這種情況,想通了就往前過吧。”
調查顯示,中國城市有近一半的老人沒有子女陪伴,而農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佔到四成左右。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社會流動性增強,社會壓力、生活成本直接影響了子女對父母行孝,照顧父母已成為相當一部分中國成年群體有心無力的隱痛。中國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也正在被顛覆。而社會養老事業則剛剛起步,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心理需求上,4萬家養老福利機構都不能滿足中國老人的需求。
因此,社會學者們極為擔憂中國的養老制度。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憂慮地説: “一方面,社會養老保障很難覆蓋一些人群,家庭養老又獨力難支;另一方面,社會養老機構發展相對滯後,中國出現了‘養老真空’的現象。”
於是,社區“為老”服務這種在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之間充當“緩衝器”的養老措施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