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北京市規委報告稱 將控制需求以應對交通擁堵

時間:2010-11-18 13:40   來源:京華時報

  昨天,市人大常委會聽取了市規委關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實施情況評估工作的報告。市規委主任黃艷在報告中提及交通問題時表示,本市將採取優化供給和控制需求並舉,採取更加有效的綜合措施,積極應對交通擁堵問題。

  黃艷稱,按照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已經5年,此次政府組織了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工作。今後,政府將重點解決好交通和住房問題。

  評估報告中提出,本市將防止人口規模盲目擴大、積極引導人口合理分佈。根據北京人口增長的現狀與趨勢,充分考慮影響城市人口聚集的多方面因素和不確定性,在堅持國務院批復和總體規劃確定的近遠期適宜人口規模的基礎上,適度擴大服務保障水準和合理預留未來擴展的可能性。

  同時,要加強人口增長情況的動態監控,積極應對各種發展狀況,針對不同情況制定應對預案。管理與服務並重,建立健全人口綜合管理服務調控機制,通過控總量、調結構、優化分佈和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使人口增長與首都城市性質定位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相適應。

  解讀

  通過經濟手段可應對擁堵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表示,優化交通供給包括道路和交通設施的增加及完善,以滿足交通出行需求。控制交通需求通過鼓勵交通需求轉向大容量的公共交通,並對小汽車的使用和擁有採取控制和引導,以更高效率地利用公共交通供給設施。

  結合北京當前的交通情況,優化交通供給不僅包括發展軌道交通、公交、道路等交通設施,更重要的是要對交通出行結構進行優化。通過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準、擴大覆蓋範圍,吸引更多市民乘坐公交出行,從而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優化交通出行結構。

  從控制需求角度來看,通過加強交通規劃和城市規劃的銜接,可以對交通的剛性需求進行調整,如在軌道交通沿線新建高密度小區,盡可能縮短市民從住所到工作場所的距離。而彈性需求可以通過需求管理的方式進行調節,如今年4月份本市大規模提高13個重點區域的停車費,通過經濟手段引導市民出行。總體來説,優化供給和控制需求並舉,這種雙管齊下的做法,可以更有效地應對交通擁堵的問題。

  評估報告

  政府報告:政府聽取多名專家意見委員評價:規劃應委託第三方評估

  黃艷稱,評估總體規劃的三家主要單位為清華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同時委託10家專業研究部門開展重點專題研究。聘請吳良鏞、李曉江等權威專家領銜,並請李京文、馮飛、王如松等近30名各領域知名專家參與人口、産業、生態等專題研究,並徵求專家意見。同時,徵求相關政府意見,並在開展公眾滿意度調查的基礎上得出綜合評估意見。

  孫其信委員認為,政府對自己制定的總體規劃進行評估,存在難處。

  孫其信説,評估是為了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對不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整和修改。所以,孫其信建議,按照慣例應該由第三方評估,這樣更加客觀、實事求是。既要尊重規劃,也要客觀對待規劃的局限性,客觀反映城市發展的需求、變化和新形勢的要求,通過對規劃實施的評估,找到解決當前北京市建設發展領域的辦法、策略和出路。

  政府報告:環境承載能力穩步提升 委員評價:環境承載力判斷太樂觀

  黃艷在作評估報告時提到,城市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穩步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保障能力增強,其中,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8%,市區、郊區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4%和51%。同時也指出,人口規模快速增長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矛盾日益突出。

  對此,陳吉寧委員認為,“北京城市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穩步提升”的判斷過於樂觀,從水資源方面來講,水的承載力實際上是變得更為脆弱。因此,陳吉寧建議,在承載力方面是否還要更科學、更謹慎一些,不要盲目認為都很好。

  黃艷在作報告時稱,五年來本市宜居城市建設成效顯著,著力解決人居環境和住房、交通、上學、就醫等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更加完善。

  黃艷也指出,交通、住房、公共服務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後,本市將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交通、住房、人居環境、公共空間和城市管理,更加注重民生和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城市管理精細化。

  對此,李昭委員表示,我們現在和五六年前相比,水資源短缺更加嚴重,交通問題更加突出,市容環境沒有達到奧運會前的水準,垃圾問題、教育問題、幼兒問題、老年人看病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我們要敢於面對這些問題,在“十二五”期間統籌解決好這些問題。

  與此同時,王德修委員認為,宜居城市建設效果顯著,具體表現在住房、交通、上學、就醫更加完善,但是群眾感覺並不是這樣。如交通越來越擁堵,而不是更加完善。這不能光看政府修了多少地鐵和馬路,而要看看百姓出行比原來好還是不好。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