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專家稱汽車尾氣已成中國城市大氣污染首要來源

時間:2010-11-07 08: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史其信教授6日在出席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時表示,目前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對中國城市的多項大氣污染指標的“貢獻率”已達到60%以上,機動車尾氣已經成為大氣污染的首要污染源。為此,他建議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智慧交通等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模式,鼓勵民眾“綠色出行”。

  史其信説,改革開放30多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城市化與機動化的快速增長超過了發達國家歷史同期水準。城市化水準自1980年以來,按每年一個百分點增長,目前達到50%左右,而機動車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14-18%。交通擁堵從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向國內大中城市蔓延,由其所産生的環境污染、能源消耗及城市生活品質面臨嚴峻挑戰。

  “發展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體系,將是解決大城市日益緊張的交通壓力的有效手段和根本途徑,也將是21世紀世界城市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史其信表示,可喜的是,20多年來,中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經歷了由理念、政策上升到戰略高度的認識過程,並將其作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

  據統計,每百公里的每人平均能耗,公共汽車是小汽車的8.4%,電車為3.4%~4%,地鐵為5%。公共交通在高峰小時每人每公里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三項污染物,分別是小汽車的17.1%、6.1%、17.4%。如果採用個體小汽車出行的人有1%轉乘公共交通,僅此一項中國每年節省燃油將達到0.8億升。

  與此同時,中國也應大力發展智慧交通管理系統。發達國家的智慧交通系統發展近30年的實踐證明,它可充分利用道路資源,緩解交通擁堵,降低交通事故,減少空氣污染,節省能源消耗,具有可持續性。

  他建議,武漢城市圈作為“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試點建設區,應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智慧交通等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模式,鼓勵民眾“綠色出行”,進而對全國形成示範效應。(記者 徐金波)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