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七成人坦言娛樂節目大多不適合青少年觀看

時間:2010-11-04 08: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江蘇省常州市正衡中學的一次家長會上,有老師建議學生週末少看以娛樂化著稱的某衛視節目。這一消息頓時引發網友熱議。隨著網友討論的不斷深入,娛樂文化衝擊下的青少年教育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191人參與),對於當下的電視娛樂節目,71.0%的受訪者認為“大多不適合”孩子觀看,另有18.3%的人認為“大多都適合”,10.7%的人表示“不好説”。受訪者中,家長佔63.2%。

  僅9.2%的人認為娛樂節目正面影響居多

  在看電視的問題上,家住陜西省西安市的楊女士,對剛滿10歲的女兒限制得非常嚴格。楊女士要求孩子在週一到週五不準收看電視,孩子在節假日看電視時,她也會和丈夫陪著女兒一起看。楊女士説,這樣雖然很麻煩,但這一切都是迫不得已。“現在的電視節目,特別是鋪天蓋地的娛樂節目越來越低俗,十多歲的孩子模倣能力很強,真擔心這些節目對他們産生不良的暗示和影響。”

  調查顯示,57.9%的人認為當前電視娛樂節目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居多”,僅9.2%的人認為“正面影響居多”。另外,25.9%的人選擇“正負影響各一半”,6.9%的人表示“説不清”。

  上海師範大學青年學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黃洪基教授也認為,現在大多數電視娛樂節目不適合青少年觀看。“有些娛樂節目內容虛假空洞,缺乏道德內涵和人文精神,難以給青少年樹立好榜樣;有些娛樂節目相互抄襲,缺乏創新,難以引發青少年思考;有的節目一味追求收視率,所傳達的一夜成名的想法讓青少年趨之若鶩,使這些孩子喪失刻苦執著的耐心。”黃教授感嘆:“甚至連娛樂節目中夾雜的部分廣告,都在誤導青少年的消費觀。”

  在本次調查的受訪者看來,電視娛樂節目對青少年的具體影響主要表現為:“以惡搞、八卦為基本內容,引發青少年模倣”(76.4%)、“狂打性話題的擦邊球,促使青少年性早熟”(61.0%)、“內容低俗,不斷挑戰道德底線,侵蝕青少年道德觀”(60.9%)。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的同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孫雲曉,將相關問題轉發到了他的微博上,引發許多網友關注。其中,網友“批註人生”留言説,現在部分娛樂節目中的所謂明星,無論是髮型還是衣著,甚至他們標榜的“中性”化,都可能對青少年産生不良影響,“看看現在大街上許多青少年的髮型、裝束就明白了。”

  受訪者擔憂的其他影響還有:“鼓噪一夜成名暴富,誘發青少年的機會主義行為”(55.8%)、“以物質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引導青少年的物質化傾向”(55.4%)、“不斷顛覆傳統,會使青少年傳統意識淡薄”(53.9%)等。

  相比之下,認為當前娛樂節目“幫助培養青少年創造性思維”、“豐富青少年的課餘生活”、“培養青少年個性”的受訪者,分別僅佔19.5%、13.5%和9.0%。

  “我們正處在‘娛樂至死’的時代,一切事物似乎都可以被娛樂化、輕鬆化、戲劇化,而青少年過多地沉浸在娛樂化的環境中,不僅對自身有害,還可能使我們民族由深刻變淺薄,影響國家未來發展。”孫雲曉説。

  為何家長明知對孩子不好但不敢直接禁止

  雖然對女兒看電視限制得非常嚴格,楊女士卻對自己的做法也充滿疑慮。“雖然限制孩子看電視是出於保護她,但我也擔心這會阻礙了她對社會的了解,禁錮了她的想法,壓抑了她的個性,甚至在她逐漸長大後産生叛逆心理。”

  楊女士的擔心並非特例。此次調查發現,雖然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電視娛樂節目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居多”,但50.3%的人表示“不會禁止”孩子看這些娛樂節目,僅30.3%的人表示“會直接禁止”。

  孫雲曉指出,直接禁止孩子收看一些娛樂節目,是一種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青少年也有娛樂的需要,因為他們的生活本來就應該一半時間娛樂休閒,一半時間深刻思考。“但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有著明顯的娛樂過度化傾向。”

  為什麼會娛樂化過度?孫雲曉認為存在兩點原因:首先,沉重的課業負擔讓一些孩子筋疲力盡,於是就只想著娛樂,不想再去思考了;其次,無論是當前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能夠提供給青少年深刻思考的東西太少,甚至有些表面、虛假化的教學活動引起了學生對現行教育的厭惡。“但從與青少年近十年來的交流經驗來看,其實他們很願意討論一些深刻嚴肅的話題,只是現實中這樣的平臺太少了。所以這並不是學生錯了,而是我們的教育錯了。”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精神世界的引領者

  在受娛樂文化衝擊的青少年教育中,到底誰應發揮重要作用?70.9%的受訪者選擇“娛樂節目製作者與傳播者”,另有65.5%的人選擇“父母”,51.4%的人選擇“學校和老師”。

  “媒體應該具有社會良知,不能一味地為追求收視率製造娛樂垃圾,養成青少年低俗的文化品位。”黃洪基認為,如果許多媒體把珍貴的版面和播出時段都用來報道明星八卦和緋聞,難免就會誤導青少年。

  黃洪基指出,在學校教育越來越流水化作業的今天,親子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巨大。所以,父母應多利用業餘時間,和孩子一起看這些娛樂節目,並且在看的過程中適當點評,告訴孩子什麼是低俗的,什麼是高雅的,從而在與孩子的密切交流和坦誠中引導孩子。“父母應該關心孩子智力知識上的發展,但更應該重視孩子德育教育與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父母應成為孩子精神世界的引領者。”

  孫雲曉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説教式教育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步伐了。現在的青少年更喜歡有思想交鋒的教育形式,並能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比如進行模擬聯合國大賽、辯論賽和社會調查等。所以,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讓青少年更能以主人的姿態自己去探索、實踐和思考。

  面對五花八門的娛樂節目,在黃洪基看來,學校和老師的當務之急,就是培養孩子理性判斷這些節目優劣的能力。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