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密風難吹進
“堯社的海拔600多米,去年這裡的機耕路才硬化成水泥路。”從良口鎮到堯社的幾十公里山路,完全蜿蜒盤旋在大山中,絕大部分路段只容一輛車通行。一路上,山與山之間雲霧繚繞,頗有“蜀道難難以上青天”之勢。
一到堯社村口,只見黃泥磚做成的瓦房靠山面水,少數幾棟洋樓在其間顯得格外醒目。村落四週密不透風的森林,大風吹過,鳥兒也能處變不驚。
手機沒信號電視一個臺
離堯社村口約1.5公里的地方,手機信號會突然持續消失,讓人頓生“自絕外界”之感。無論村民如何撥動頻道,“只能收看到一個珠江臺”。村民説,村民一般不看報紙,電視看不成,手機打不了,使他們無法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多少變化。
當然,閉塞有閉塞的好處,當年日本鬼子橫行良口時,因堯社山高林密,讓村民逃過一劫。
人與自然很和諧
走在堯社的小道上,隨時能碰見土狗,乃至土雞。即使陌生人大步流星走向它們,它們亦毫無驚詫之態,不會輕易逃跑。由於多年來少有外界干擾,堯社出現了人畜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情況。
69歲“四世同堂”
堯社村民看起來普遍年輕,69歲的胡白良看起來像50多歲。胡白良表明,因結婚結得早,而今他已“四世同堂”,當上了太公。從前在堯社,村民老是受“早生貴子早享福”的影響,不到20歲就結婚。
村裏平時僅27人
村民胡白良説,他曾當過堯社的村小組負責人,對堯社的事很了解。堯社在上世紀50年代末僅七八戶人家,現在共有21戶,主要是胡姓村民和陳姓村民,總人口才100余人,其中胡姓村民佔80人左右。這裡的村民大多數是從江西信豐遷來,由於生存環境惡劣,紛紛靠燒木炭為生,差不多家家戶戶出過“賣炭翁”。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那些炭窯才淡出人們的視野。近年因外出求學、打工和買房的人越來越多,堯社村民逐年減少,平時僅約27人在家,並且有7人是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