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老師最缺什麼品質
56.4%的人首選“因材施教”
天津某外企職員吳蘭很喜歡讀《論語》,她説:“孔子和他的弟子經常討論各種問題,他希望弟子們"當仁不讓于師",倡導師生之間的平等。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孔子也不刻板,能夠因材施教。”
“現在能因材施教的老師太少了。”吳蘭高中時物理成績很拔尖,但她直言不太喜歡自己的物理老師。有一次,老師讓吳蘭上臺去做一道力學題,她用了一種簡便方法很快得出了正確結果。“沒想到老師不但沒肯定我,反而把我做的題目擦掉,讓同學們按照課本上的步驟來。”吳蘭認為,老師不應該以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學生。
現在的老師最缺什麼品質?調查,56.4%的人首選“因材施教”,其次是“平等對待學生”(55.1%)。接下來還有誨人不倦(44.4%)、循循善誘(43.6%)、教學相長(35.5%)等。
“老師普遍缺少了解學生的時間,沒辦法因材施教。”北京某中學青年老師岳珊感嘆,自己的時間都被瑣事分割了,在教學和與學生交流上的時間不夠。“學校要求我們每週參加培訓、開會,講的大多是純理論的東西,還要準備各級的課程比賽。真正給學生上課的時間,感覺很短暫,也沒時間回想學生的狀態或琢磨需要改進的地方。”
公眾對當今老師的整體印象如何?調查中,55.6%的人認為“一般”,和其他職業沒什麼不同;26.9%的人感覺“很差”;也有17.3%的人覺得“很好”,老師值得尊敬。
北京師範大學化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劉克文説,自古以來,我們社會形成了對教師“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道德要求,認為教師是道德楷模。但是,少數教師在工作上沒盡責或有顯著倫理缺點,比如汶川地震時的“范跑跑”,被媒體過分關注和苛責,擴大了輿論對教師整體的不良印象。
“教師本來就是平常的職業。”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丁邦平教授認為,一個職業地位的高低,一方面取決於職業對社會的貢獻,另一方面取決於社會對這個職業的尊重程度。中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視知識、重視教師,但那時讀書人的目標是“學而優則仕”。這説明當時尊師存在功利性目的。如今,一線教師工資普遍不高,這种經濟地位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