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由蜱蟲引起的疑似無形體病已在6省市發現

時間:2010-09-09 08:45   來源:新京報

  

  全溝硬蜱

  

  5月14日,商城縣人民醫院進行麻疹和無形體病的培訓。

  ■ 核心提示

  在河南商城縣出現蜱蟲災害後,河南衛生廳疾控處副處長刁琳琪講述了國內研究無形體病的進展。

  2006年,安徽出現首例疑似無形體病。在之後的研究中發現,該病可通過蜱蟲傳播,也可通過血液傳播。感染後,一些免疫力低下人群會産生並發癥,最後死亡。

  衛生部于2008年2月已制定了“無形體病的預防指南”,各地開展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識別能力,規範治療行為。

  中國疾控部門已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兩所大學合作,研究該病的病原體,但至今未將其分離出。

  黃玉浩

  河南鄭州報道

  9月8日,河南省信陽市衛生局召開了一場新聞通氣會,當地疾控專家告訴媒體,正在當地傳播的疑似無形體病,目前尚無法從根源上預防。

  這是從2007年,當地發現第一起疑似病例後,官方第一次就該病召開新聞發佈會。今年夏天,在國家疾控中心的指導下,信陽對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醫生,集體進行了防治無形體病的培訓。

  更多的民眾,直到今年夏天,地方出現死亡病例後,才開始對無形體病有所了解。

  發現:4年前安徽首例

  國內有六個省市發生過疑似無形體病例,這些地區的特點都是山區或水域豐富的地方

  “嚴格來説,所有的無形體病患者,都是疑似病例。”河南省衛生廳疾控處副處長刁琳琪説,中國一直沒有從無形體病疑似患者和蜱的身上分離出病原體,使該病的治療缺少明確的診斷依據。

  無形體病的全稱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最早于1994年在國外被發現。最初,病原體被認為是查菲埃立克體,後來發現病原體是嗜吞噬細胞無形體。

  它會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動物宿主持續感染,是病原體維持自然迴圈的基本條件。國外報道,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儲存宿主包括白足鼠等野鼠類以及其他動物。在歐洲,紅鹿、牛、山羊均可持續感染嗜吞噬細胞無形體。

  自1994年美國報告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以來,近年來美國每年報告的病例約600-800人。

  2006年,我國在安徽省發現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疑似病例。

  信陽市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專家沈大勇介紹,國內有六個省市發生過無形體病例。這些地區的特點都是山區或水域豐富。

  該病臨床症狀與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發生誤診,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衛生部自2008年就下發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簡稱“指南”),指南中稱,國內的儲存宿主、媒介種類及其分佈尚需做進一步調查。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介紹,為了成功分離無形體病的病原體,中國疾控部門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兩所大學合作,由後者提供技術支援。

  這項工作由衛生部國際合作司管理,還獲得了國家的項目資金。但目前無形體病的病原體還未分離出來。

  傳播:可通過血液傳播

  安徽病例顯示,與疑似無形體病患者有密切接觸的9每人平均發病,他們是家屬和醫護人員

  衛生部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已知的無形體病傳播途徑有兩種方式。

  它主要通過蜱叮咬傳播。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

  但有研究發現,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菌動物的血液等體液,有可能會導致傳播,但具體傳播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國外曾有屠宰場工人因接觸鹿血經傷口感染該病的報道。

  該病全年均有發病,發病高峰為5-10月。不同國家的報道略有差異,多集中在當地蜱活動較為活躍的月份。

  據專家介紹,信陽山區傳播疑似無形體病的蜱學名叫全溝硬蜱,以吸血為生。這種蜱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愛躲在茶葉背面。

  信陽當地盛産“信陽毛尖”綠茶,大多數茶農的腿上,都有被蜱咬後留下的傷疤。在村裏每條狗的肚皮上,也經常可以翻檢到蜱。

  除了無形體病,蜱蟲還可以傳播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和萊姆病等,這些病症狀有部分類似之處,也給蜱傳疾病的早期診斷增加了難度。

  許汴利説,除了曾發病的信陽和南陽山區外,該省並沒有對其他地方的醫療機構進行同樣的培訓和監測。

  據專家介紹,安徽首例疑似病例就顯示了該病的傳染性。安徽廣德縣疑似“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的死亡,也敲響了蜱傳無形體病的警鐘。

  在發病前,此人曾被蜱蟲咬傷右踝關節。他死後兩天,在其治療的安徽省蕪湖市戈磯山醫院,有9名與其有過密切接觸者發病,其中家屬5名,醫護人員4名。

  在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看來,蜱是一種很危險的毒蟲,但這就如蚊子一樣,“你明明知道它會傳播疾病,卻沒辦法將它滅絕”。

  預防:避蚊劑能防蜱

  衛生部2008年就已要求,各地開展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識別能力,規範治療行為

  在2007年之前,許汴利還沒有聽説過無形體病。“這病在教科書上沒有記載,人類對它的研究很有限。”

  但是通過對“無形體病預防技術指南”研究後,許汴利明白該病也是可防可控的。

  據專家介紹,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風險的主要措施。預防該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導公眾、特別是高危人群減少或避免蜱的暴露。他們可噴塗避蚊胺(DEET)等驅避劑,進行防護。

  在蜱棲息地活動時或活動後,應仔細檢查身體上有無蜱附著。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如發現蜱附著在身體上,應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蜱除去。因蜱體上或皮膚破損處的液體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不要直接用手將蜱摘除或用手指將蜱捏碎。

  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如發現動物體表有蜱寄生時,應減少與動物的接觸,避免被蜱叮咬。

  衛生部的“無形體病預防技術指南”中要求,各地應開展對醫務人員和疾控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發現、識別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能力,規範其治療行為;提高疾控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處置能力,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流行。

  據接受過培訓的醫生説,出現暴發疫情時,應採取滅殺蜱、鼠和環境清理等措施,降低環境中蜱和鼠的密度。

  對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環境和物品,應進行消毒處理。一般不需要對病人實施隔離。

  治療:早發現是關鍵

  專家介紹,發燒後要密切注意血小板是否減少,延誤治療會引起並發癥

  在2007年,河南省疾控中心收到信陽上報的三個疑難病例。三個患者都是不明原因的高燒,伴嚴重的胃腸疾病。經檢測,他們的血小板和白細胞都有明顯的減少。

  “我們就組織了會診,接觸到了無形體病這個新病。”許汴利説,信陽的三個患者,是河南最早的疑似病例。

  解放軍154醫院,是信陽治療無形體病的定點醫院之一。據該院感染科主任崔寧介紹,兩三年來,在春天到秋天,不斷有農民來院治療無形體病。到2009年,病人開始明顯增多。

  “從去年到現在,我們治好了一百多個病人。”8月27日下午,崔寧説。

  國家疾控中心的培訓資料上顯示,該病感染人群範圍很廣。以17起疑似病例為例,他們中年齡最大的為78歲,最小19歲,40—60歲居多;都是農民,9男8女。

  據了解,該病很容易出現誤診。若延誤治療,患者可出現機會性感染、敗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腎衰、呼吸窘迫綜合徵、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響病情和預後。

  崔寧認為若早發現了,就能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現並發癥。

  通常用的抗生素有兩種,四環素和強力黴素。

  強力黴素或四環素治療療程不少於7天。一般用至退熱後至少3天,或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回升,各種酶學指標基本正常,症狀完全改善。

  “無形體病預防技術指南”中説患者應臥床休息,高熱量、適量維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

  信陽解放軍154醫院的崔寧説,只要醫務人員重視,這個病的治愈率還是很高的。(本報記者 孫旭陽)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