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學、失管、失業,他們被稱為社會閒散青少年;沉溺網路、啃老一族、誘發犯罪,成了他們難以甩開的生活狀態。日前,團市委等有關部門對福州市社會閒散青少年進行專項調查,結果顯示:福州市14歲~25歲的社會閒散青少年,普遍存在學歷不高、沒有工作技能、對未來充滿迷茫、缺乏家庭監管與支援等特點。
市有關部門將根據這個群體的多種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讓他們儘快融入社會。
閒散青少年的四個群體特徵
據了解,團市委、市綜治委預防辦以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福州市14~25周歲的處於失學、失管、失業狀態的閒散青少年(含農民工子女)開展調研,並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評述。
調查發現,福州市閒散青少年群體擁有以下四個特徵:總體年齡偏小,平均年齡為19.1歲;家庭結構不完整,缺乏家庭監管,僅有53.8%與家人同住,身處單親家庭者佔7.6%,在家留守者佔30%;整體學歷不高,缺乏專業技能,最後學歷為初中或高中者近60%,其中初中學歷為40.3%,高中學歷為19.1%,有技校學歷的僅佔5.0%;無就業經歷或待業,無任何就業經歷者佔27.1%,待業者待業時間多在半年以上。
精神物質生活相對貧乏
調查顯示,家庭不和諧、親子關係不好,成為福州市閒散青少年群體的首要壓力。在調查過程中,有26%的閒散青少年認為自己經常承受壓力,其中家庭關係、就業和人際關係是主要壓力源。
他們迫切需求父母的關注和尊重。不過調查顯示,有30%閒散青少年沒有獲得家庭的實際支援,46.2%沒有獲得父母的心理支援。同時,31.4%的閒散青少年最希望獲得父母尊重。
此外,他們還存在一定經濟壓力。受調查的閒散青少年收入主要來自家庭,開銷普遍較大,月開銷500~1000元的佔42.7%,經常覺得入不敷出的佔38.9%。入不敷出者中,有23.5%不願工作,向家庭求助意願較低,不得不借助非正規方式獲得收入。
在親情疏離、經濟低迷的現實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更加脆弱。他們的娛樂生活大部分都是在上網和看電視,與他人直接互動較少,因此多數閒散青少年性格相對孤僻,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也不高。
多部門將開展個性化幫扶
調查發現,社會閒散青少年對未來懷著複雜的心態。受訪對象中,有4成表示對未來生活感到迷茫。不過,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仍希望成為對社會和家庭有貢獻的人。
團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成長定型期,可塑性很大,我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教育、關愛。”
據團市委介紹,根據調研情況,市有關部門將根據不在學、無職業的農民工子女群體,服刑在教農民工子女群體,農民工子女中罪錯青少年群體,弱勢農民工子女群體等幾種不同類型,針對性地開展幫扶,措施包括拓寬就學就業渠道、壯大青少年事務社工隊伍、打擊農村鄉鎮黑網吧、開闢農民工及其子女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等。(福州日報 記者 賀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