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職業乞丐來去專車接送 拒絕救助稱給1萬就走(圖)

時間:2010-06-22 20:17   來源:四川新聞網

(圖片來源:四川新聞網)

  職業乞討現象調查特別報道

  他,衣衫襤褸,裝著假肢似有殘疾,坐在街邊,不住地磕頭乞討;可一到晚上“下班時間”,趁人不注意,他取下套在“殘腿”上的膠皮套,神奇地變康復,跳上前來接他的“專車”絕塵而去。

  她們,背著小孩站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強行”為人擦車,駕駛員如不給錢,她們便抓住車輛的雨刮器不松手;回到住處,她們買菜做飯,過著與常人無異的日子……

  一段時間以來,在青羊區的少城和青羊大道文化宮一帶,不乏這樣的乞討者。令人不解的是,當民政等有關部門工作人員上前對他們進行救助時,卻遭到他們“很生氣的拒絕”。

  對真正需要救助的乞討人員,我們有完善的救助機制和體系,但這些職業乞討者,把乞討當成謀生甚至發財致富的手段,用他們裝扮出來的可憐模樣,騙取著市民的善心,污損著城市的文明形象。

  職業乞討 耍盡花招

  街面乞討

  有人送飯還專車接送

  早上6點過,一輛火三輪車,兩名30歲左右的男子,將三撥乞討者沿途一站站送到。中午時分,由1名30多歲的婦女給他們送來饅頭、包子、1瓶礦泉水。晚上臨近9點,火三輪車再來把他們一一接上車。

  “這些乞討人員是有組織的,完全就是‘上班制’。”在東城根街與東勝街交叉路口賣報紙的丁大姐起得早,路邊的一幕幕,幾乎每天都在她眼前上演。

  她看見過一位頭髮花白、衣衫襤褸的老婦人蜷坐在路旁乞討。當時,天空飄雨,老婦人披了個碩大的黑色塑膠口袋防雨。一對年輕男女路過。老婦人費力地探出身子,雙手顫巍巍地伸到兩人面前,不説話,只作揖。兩人見狀,一臉的不忍。小夥子立即從包裏掏出零錢放到老婦人面前。走出幾步,姑娘又返身,又給了30元。老婦人迅速把錢塞進衣服,面前的杯子裏再次空空如也。

  她看見過一位女性侏儒,站在路邊可憐巴巴地望著路人。有時還推著一個小男孩,車上放一個音響。旁人一多,她就開始唱歌。圍觀行人中開始有給她錢的,説:“都給點兒吧,他們也不容易。”於是,不少路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大夥卻被他們騙了!包括丁大姐在內的附近商家都知道,這些人都是一夥的,在東城根街沿線選擇三個固定地點,人員輪換。早中晚出門有車送,回去有車接,專人送吃送喝。

  有目擊者説,此前,“殘疾”老人懇求一位過路的女士“行行好,給我點返家路費”。女士二話沒説,詢問對方家住何處,專門為其購買車票,扶著老人上了公交車,塞給對方100元後方才離去。幾個小時後,該女士辦完事又途經此處,驚訝地發現老人竟又回到這裡,以同樣方式繼續行乞。頓時,氣得她破口大罵。該女士可能不知道,每當晚上火三輪車一來,要“下班”的老人便不再殘疾,取下腿部的膠皮筒,“嗖”地上了車,絕塵而去。

  路邊做小生意的吳女士告訴記者,一次她見一名侏儒婦女臉上有傷,便好心送上食物,閒聊中對方漏了口風稱:“傷是因為頭天‘生意’不好,回去被打的。”聽説她是被人從河南老家農村租出來乞討的。“生意”不好,她就帶著小男孩換個乞討方式,在路邊唱歌。

  路口“擦車”

  抓住雨刮器“估倒”要錢

  中年婦女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把戲穿幫,竟一把抓住柯女士的汽車的雨刮器,不停地點頭哈腰。綠燈亮了,柯女士的車動不了,後面的車輛喇叭齊鳴。柯女士慌了,趕緊摸出10元錢遞給中年婦女。

  上班高峰期,清江中路與青羊大道路口交通繁忙,在市區上班的柯女士駕著嶄新的飛度車剛在十字路口停下等候通行,突然“啪”的一聲,柯女士聽到有人用棍子在敲打她的車身。柯女士一驚,轉頭一看,一名面色黝黑的中年婦女背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站在她的車旁,婦女拿著一個臟兮兮的雞毛撣子,不停地在車窗上晃來晃去,打得車玻璃“啪啪”直響,眼睛卻直勾勾盯著柯女士。

  柯女士正要詢問是怎麼回事。中年婦女的臉一下子湊到駕駛員位置旁的窗玻璃上,右手從車窗的縫隙中伸了進來,“大姐,行行好吧,我和娃娃兩天都沒有吃飯了,給我點飯錢吧。明天我就回甘肅老家了。”“你要錢也不應該跑到馬路上來要啊,何況背上還有個娃娃。好不安全哦!”柯女士看見中年婦女背上熟睡的孩子,心軟了,拿了5元零錢給她。

  巧的是,第二天,柯女士再次經過這個路口時,那個中年婦女背著另一個孩子故伎重演。惟一疏忽的是,她沒有一眼認出柯女士。柯女士頓感上當,拒絕再給錢。可中年婦女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把戲穿幫,竟一把抓住柯女士的汽車的雨刮器,不停地點頭哈腰。綠燈亮了,柯女士的車動不了,後面的車輛喇叭齊鳴。柯女士慌了,趕緊摸出10元錢遞給中年婦女。中年婦女在接過錢的同時鬆開了抓住雨刮器的手,衝著柯女士嘲弄般地笑了笑。“這些乞討者沒有擦掉車上的灰塵,擦去的只是人們的同情心,污損了城市的文明形象。”柯女士説。

  “他們都是徹頭徹尾的職業乞討者。”府南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的工作人員王安龍多次前往路口進行調查和暗中觀察,發現這些乞討者大多來自西北某省的同一個地方。他們或背著小孩,或裝扮成殘疾人,揮舞抹布或雞毛撣子“擦車”,騙取人們的同情心和施捨。有乞討者甚至使勁撞車逼人給錢!晚上“下班”後,他們有的買菜,有的做飯,有的帶小孩,分工明確。

  拒絕救助 以怨報德

  理髮洗澡送車票

  統統不接受

  少城街道商業街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大小16條街道上,幾個月來一直有5個熟面孔,他們不接受救助,對於工作人員的善意關懷也絲毫不買賬,“有的是裝聾作啞,有的甚至惡語相向。”5月27日下午5時10分,一長髮披肩的乞討人員在將軍街68號前翻垃圾桶,大量蚊蠅伴隨散落出來的垃圾飛舞。社區工作人員徐紅上前詢問、耐心勸説。對方先是不聞不理,後來暴怒,對徐紅大聲辱罵,並揮舞棍棒。附近群眾説,早上7點左右,有人將他送到這兒附近進行乞討。

  去年11月18日早上10時10分,一名老人在東城根中街某銀行門前乞討。社區工作人員送上礦泉水和麵包,“老人家,這快過年了,您就不想回家和子女過年啊?”社區人員循循善誘,老人終於同意接受救助。在社區活動室的澡堂裏,幾名工作人員忍著老人身上濃烈的臭味,幫老人脫下衣服,洗了一個熱水澡,然後給老人換上乾淨衣物,還給老人剪短頭髮。社區贈送了一套棉被,購買一張車票,助其返鄉。老人再沒在社區出現過。

  然而,並非次次都如此順利。有的乞討人員來到澡堂,在工作人員幫其洗澡之時很是享受,哼著小曲;幾天后,他又出現在街面上。

  少城街辦社會事務與計劃生育辦公室工作人員李力邨表示,他們和城管等相關部門每天都對街面上的乞討人員進行救助和勸導,但絕大多數乞討人員都是職業乞討者,他們不需要救助也不願意接受救助。

  如此回應救助:

  給我一萬塊錢我就走

  這些職業乞討人員“消息非常靈通”,勸導人員一到,他們轉身就走;勸導人員剛走,他們又出現了。“救助的第一條原則是自願,可他們明確拒絕救助,我們不能採用強制手段。”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少城街辦轄區的職業乞討人員銷聲匿跡了,但李力邨擔心風頭一過,職業乞討人員還會回來。

  對於民政、交警、城管人員伸出的救助之手,他們不但不感激,反而很“生氣”。府南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的工作人員王安龍和同事多次向這些職業乞討者了解情況,勸導他們接受救助,重新謀取正當職業。這些職業乞討者卻不予理會。一名職業乞討者甚至對王安龍説:“我有權不接受你們救助,你們要幫我,給我一萬塊錢,我就走好了。”一名年輕男子一見勸導人員來了,大手一揮,衝“同行”説:“他們(勸導人員)來了,我們收工了。拜拜。”

  文化宮路口屬於府南、光華、金沙等四個街道辦事處轄區的交界地,這些職業乞討者一見某個街辦的勸導人員來了,立馬過街“遊擊”到另一個街道辦事處的轄區。即使四個街道的勸導人員都來到路口,這些職業乞討者也一點不心虛,“他們明確告訴我們拒絕接受救助。”

  市民説法

  職業乞討

  違法還褻瀆了善心

  “在路口乞討,甚至施捨,其實都是一種違法行為。”一位法律界人士説。《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道路從事非交通活動。前段時間,交警、城管、民政等多部門配合,對清江中路與青羊大道路口的“估倒擦車”行為進行勸導、教育和整治,這些職業乞討者目前已經銷聲匿跡了。“對於需要救助的乞討者我們有完善的救助機制和體系,完全能夠保證他們得到應有的救助。但這些職業乞討者純粹在騙取和褻瀆市民的善心,市民的輕易施捨只會助長他們的發財夢。”王安龍説。(記者 郭莊 王聰)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