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一夜之間廣州變“廣洲”! 暴雨澆醒“城市病”

時間:2010-05-11 09:59   來源:南方日報

  

  

  暴雨即將來臨,新賽格電子城佈防沙袋。徐滔王猛攝

  ■史上最強暴雨、44個水浸黑點、21條道路嚴重堵塞,廣州遭遇更深層次“治水”思考

  ■相對於“大幹快上”的城市建設,各種城市規劃、管理理念可能因暴雨加速更新,廣州正面臨一個契機

  5月7日淩晨,一場被媒體冠以“百年不遇”的暴雨突襲廣州。

  在廣州兩千多年的城市記憶裏,水是財富的象徵:城市依水而興、因水生財。

  “這樣大的雨以前見過,這樣大的損失卻是第一次。”暴雨過後,廣州多個地下車庫慘遭“沒頂”,水浸街“黑點”達44個,白雲機場出現大面積延誤。尖銳的網路民意甚至直呼:一夜之間廣州變“廣洲”!

  僅僅半個月之前的4月22日,一場大暴雨曾使廣州全市出現12處“水浸街”,部分地段水浸15釐米至1米左右。

  5月9日,又一場暴雨預警響起,履新剛剛20天的廣州市長萬慶良夜巡三防工程。萬措辭嚴厲:要認真汲取“57”特大暴雨災害的教訓,反思現有的防洪排澇系統,搜尋存在的薄弱環節,採取措施解決有關問題。

  暴雨積澇,是國內眾多城市的頑疾。在強大的民意面前,尤其是迎亞運背景下,兩場暴雨接連拷問:如果“好了傷疤忘了痛”,不借暴雨之機深究建築設計、排澇預防、項目管理、警報與應急機制等諸多城市管理課題,面對常年傢具被“泡”、貨物被“衝”、小汽車被“灌”的市民,何談“宜居”二字?

  車庫變水庫,皆因“先天不足”?

  “落雨大,水浸街”,這句兒歌對“老廣州”來説幾乎耳熟能詳,但汽車沒頂還是新鮮事。雖是“三個歷史罕見”,但偶然中的必然卻暴露出了車場設計、管理的“先天不足”

  5月9日清晨,中海康城“三期地下車庫”內,約400輛汽車仍泡在半米深的水裏。由於水浸使車內大量汽油外泄,業主們不得不站到車庫10多米開外。

編輯:馬豐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