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華説,除了趙雲故里碑外,這裡還發現了據説是趙雲故居使用過的石井圈、飲馬槽,鎮宅用的狻猊。
記者:這是什麼年代的東西?
孫新華:漢代的,這個是漢代的。
記者:肯定是漢代的嗎?
孫新華:肯定是漢代的。
記者:鑒定了?
孫新華:都鑒定了。
記者:怎麼鑒定了?
孫新華:鑒定都是找國家級的專家,還有文保所的。
1997年,當地又一次重修趙雲廟,這些文物全部移到了這裡,這座趙雲廟如今已成為正定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趙子龍研究會也設置在這裡,並且多次接待過世界範圍內的華人華僑謁訪團,墾親會。
孫新華:荒唐,太荒唐了,是吧。歷史是真實的,歷史不能歪曲。1780年,這個沒有任何爭議。現在突然出了一個臨城,而且臨城現在把後邊的這個傳説已經撕去,要真實地打出趙雲故里,牌子也立出來了,書也編出來了。就是説貽誤現在人,現在人有的都不知道現在到底是正定還是臨城,這個事弄的是沸沸颺颺,非常荒唐,可笑。
三國名將趙雲的大名可以説是無人不知,長坂坡單騎救阿鬥,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雖然有藝術加工的成份,但趙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人稱常山趙子龍。這裡的常山,就指的是他的籍貫,常山真定,據歷史考證,在今天河北石家莊往南的正定縣一帶。所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正定作為趙雲故里的地位從來沒有被質疑過,並且當地還認為,自己有不少物證支援這個觀點。
在正定縣,處處都能看到與趙雲故里相關的痕跡,在對外宣傳中,正定的第一張城市名片就是三國子龍故里,縣委縣政府辦公樓對面,是投資850萬元于2007年建成的子龍廣場,高9.9米的趙子龍塑像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設。
居民:原來是正定府,原來在到那個是常山,就那個時候是趙雲,完了以後就改成正定府,正定府正定縣。
記者:那有的人説趙雲不是你們這兒的人?
老人:不可能,趙雲就是俺們正定人。
老大媽:多少年趙雲都是正定人,怎麼又成了別處了?不是那個南門那兒,不是找那個趙雲的故里,在南大門那兒,南門那兒。
根據史料記載,三國名將趙雲在西元229年,以80歲左右高齡辭世,安葬于四川大邑縣,是歷代少見的得以善始善終的名將之一。在後來的1780年之間,雖然對於趙雲故里有過一些爭議,但臨城縣從來沒有被大家關注過。它現在突然站出來爭奪趙雲故里的名頭,確實讓正定縣猝不及防。那麼,臨城又有什麼依據把趙雲給改了戶口呢?
河北省臨城縣趙雲文化研究會會長 路煥京:你看,我們從來沒説趙雲不是真定人,承認趙雲常山真定人,這是三國志説的,作為我們來説,這是從我們掌握的資料,和我們的傳説,至少這兩段是真的,這塊碑肯定是真的,我們都是一代一代傳説肯定是真的。
路煥京説,對於三國志中的記載他並不否認,但另一方面,在他小時候起,當地就有趙雲是臨城人的傳説,這是臨城縣蒐集傳説後出版的書籍。更關鍵的是,2005年,臨城發掘出了趙雲故里石碑。
河北省臨城縣文物局副局長 張志忠:我們當時也非常激動,也非常興奮,就是一看到真實的東西了。它不是説我們現在造的,它一看都是古人留下來的,並且是確確實實它上面記載著趙雲故里這個記載。
張志忠全程參與了石碑的挖掘,這就是那塊石碑,石碑為青石質,中間正文陰刻隸書,“漢順平侯趙雲故里”,立碑時間是清光緒戊戌,也就是西元1898年,比正定縣所存石碑要晚36年,立碑人是當時的正定鎮總兵和鹽運使兩人,職務高於正定縣的立碑人。而這張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臨城縣地圖顯示,這塊石碑原來就立於臨城境內。
張志忠:考古學上講,確定趙雲就是臨城或者就是正定還缺乏比較真實的證據,就是實實在在的證據都缺乏,但是畢竟在清朝,它都有這個趙雲之爭。正定立碑在先,反過來臨城立碑在後,但是臨城立碑恰恰是正定的上級立的,這就説在當時肯定都有這麼一個爭議,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個不在正定,在臨城,要不他不會去立這個碑的。
張志忠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專業人員提出過趙雲故里在臨城的觀點,只是反響不大。而從考古學角度推測,也許在清代關於趙雲故里就有過爭議,但由於臨城縣的縣誌缺失,很難進一步調查取證。除了趙雲的傳説和這塊石碑外,在臨城縣澄底村,還存在著一座疑似“趙雲墓”。
路煥京:這土冢就是趙雲墓,但是這個趙雲墓按記載是四川的大邑縣,但是臨城為什麼有趙雲墓?有兩種説法。一個就説趙雲後人在戰爭狀態結束以後,按照他老人家的遺囑現在把屍骨遺骸運回來,然後就葬在澄底附近,做了幾十個大土冢,同時有幾十副棺材,然後同一天出殯都到天黑才下葬,但是幾十個裏頭公認這一個是比較準確的是趙雲墓。另一個説法,趙雲死了以後,家人,老家是這的,家人為了紀念他,埋了衣冠冢,現在哪的説法都是傳説,不太具體。